赵静的日志

赵静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转载】开卷有益——我的读书经历 (贺利坚)

赵静
分类: 读书故事
更新于: 2015年8月17日 16:29

引言:讲述我自己读书历程,告诉想读书的人,读书是个随心的过程,想读了,读就是了。积累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没有那么难。读书带来的美好的感觉,无可言表。

读书,并不是穷酸秀才秀穷秀酸的时候才出来卖弄于人的。笛卡儿说:“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中的愉悦和享受,体现在精神、境界上的 享受和在慎思方面的提升,自不是网络冲浪中能够获得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道出了读书中我们渴望求得的功名与利禄。如今已经不像古时那 般可读之书太少,但如今读书的风气却不振,原因在于很多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完全为了考试而读书,结果是非考不学,非教不读。在重名重利的时下,精神的追求 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容易体味到其妙所在的,而“有用”恐怕是一个更重要的读书理由,这大概与大学生期望大学课程也能一是一、二是二地将用处列出来的道理是一 样的。因为没有找到读书的感觉而不读书,进而一直找不到读书的感觉,这与兴趣不来而不投入学习,进而兴趣总是不来的逻辑一样,要读书,也要先以读书的行动 为起点。

我倒是想讲讲我读书的故事,其中有我爱上了读书带来的享受。从我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读书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行动, 就会走上轨道,只要开始,就会有进展。读书时,不要揪着每一本书都要问个有什么用,当阅读量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整体的力量将发挥出来,让你具有了令自己吃 惊的力量。同作为在应试教育中走来的人,我想告诉大学生,读书当尽早。

我大学前的读书

小时候看过不少的小人书,那是70年代儿童永远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人看一本需要5分钟,他们只看图,我大概花半小时,我要将字也读完,这是“优等生” 和“差等生”的区别。小学、初中的时候,订过中国少年报、儿童文学之类的报纸、杂志,映像最深的是每期必有的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的对比,还有知心姐姐的开导,以及郑渊洁的童话。

高中时,学校有图书室,高一高二时借过一些书读,四大名著大概是那个时候读的,也读过几本外国文学的书。当时有不少成长中的困惑,借了本《少年维特的烦恼》,结果去县剧院听一个报告时想开小差读书,把这本书给弄丢了。在缴纳了不菲的赔偿之后,没敢再去图书室。

我在大学的读书

我真正读书,其实也就是近十年左右的事。回顾我的大学生活,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在大学读更多的书,当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大学,我只读过几本我所关心的关于文革历史的书,受宿舍里老三影响看了全套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大概就是我大学中看的全部课外书。另外,每周必读的《体坛周报》现在已经离开了我的生活,但是它帮助我打开了与人交往的窗户;《读者文摘》变成了《读者》,二十多年来从未停下;后来加上了母校发行的《视野》,其中的短文供给了我闲暇时最 舒畅的心灵鸡汤,以及点点滴滴的启示。

在大学中,由于有了丰富的图书馆,养成了在专业学习上多看参考书的习惯。

  • 学“数学分析”课时,很多题不会做,借来了最经典的前苏联时期吉米多维奇写的《数学分析习题集》,看题解,做习题,很是过瘾。
  • 学“算法分析与设计”时,用一本老师自编的油印教材,其他教材很难找到,最后在图书馆阅览室中找到了一本,但只限于在阅览室看,于是每个星期我总在固定的一个时间去阅览室看那本书。
  • 几乎每一门主干的课程,我都会找一两本辅助教材与习题集同步学习,尤其是当老师讲过,自己看书也还不明白的时候,用其他的书,同样的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或者有一个好例子,让自己马上明白了。
  • 通过这种方式,在几门课程的学习中,我随着阅读学了不少超出老师要求范围的知识。在高年级时,利用课余、假期的时间自学过一些知识,所用的参考资料来源多样:
  • 比如学过了“数据库原理”却稀里糊涂,也知道数据库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有应用,自学了当时流行用的FoxBase+,用的是图书馆的书。
  • 常去书店,但资金有限,买过有限的几本专业书籍。
  • 我在大学时,往外跑的时候多,那时的IT公司远比现在少得多。有次,一家公司处理一批过时的资料,我花了5块钱买回了40多斤的书回宿舍瓜分,这些在公司看来有些过时的资料,却让在校大学生大开眼界。

大学生活我过得还算充实,用过的教材、看过的资料,记过的笔记大部分还保存着,有不少基础性强的书在需要时还会翻一翻,更多的成了我对那段时光回忆的媒介。

工作后的读书

在工作的最初两年,凭着一腔热情工作,看过的书仅限于与科研、教学相关的技术、课程参考书。有心知道专业和行业的未来,买过了比尔·盖茨的《未来之 路》、《Internet世纪之赌》等书籍,开始知道阅读并非限于直接索取专业知识,体会到读书带来的开阔眼界的机会,初尝阅读的魅力。

有了儿子之后,看了几年的《父母必读》杂志,对我而言,这是了解教育的启蒙。大学老师由于其专业性,一般并不是由师范院校培养。我按要求接受过岗前培 训,但那种走形式的培训起不了多少作用。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实践得来的。已经身在教师岗位上,对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感到迷惑,社会上 讨论素质教育很多,总感觉进展不畅。想着工作范围内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迎来了读书的一个小高潮,看了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家庭教育在美国》一系 列的书,也看了几本相关题材的讲中国和外国教育的书,开始知道中国大学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曾经面临过的,应该有所取舍地将国外经验引入进 来,并且结合实际进行本土化。

2001年到2003年是我工作后过得最迷茫的时期。扩招后的大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让我在工作追求和个 人前途的考虑上产生了诸多的动摇,甚至有了转行一走了之的想法。经过一番周折换了一所高校当老师,心静下来以后决定仍然从事教育工作。金耀基先生的《大学 之理念》是那个时候看的,我对大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接下来,我被学校任命负责教学评价方面的工作,为此,读了诸如《高等教育管理》、《教育史》、《教育 通论》、《教学评价方法》一类的不少书。这些阅读让我能够比较自如地应对那份富有争议的工作。

怀着对通过从事教学管理手段改造教学的热 情,曾经一度想去修读“教育管理学”的学位,将“双肩挑”进行到底,也想过将教育与自己的技术背景结合,读“教育技术学”的学位,买了这个专业本科教学计 划中几门主干课的教材,粗略地看了一些。找到了《学习的革命》,我如获至宝,我开始对科学的学习方法产生兴趣,这成了我后来从事学习方法指导工作最初的储 备。

也就在那个时期,我加入了学院的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室,在“多智能体系统”方向上开始尝试科研工作。开始当大学老师时,我认为讲好课 就是好老师,但现在看来,这种看法非常狭隘。作为大学老师,要有能力带学生到学科前沿,还要能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多智能体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 研究方向。在科研工作及后来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先后读了十几本诸如《复杂性》、《涌现》、《合作的进化》、《信任论》等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 拓宽了知识面,也学会了利用多种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

读书让我找到自己

当我怀着 失望请辞离开教学管理岗位,而一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之时,由于我的阅读,我已经非常清楚我后半段职业生涯该如何度过了。进一步的阅读丰富了我的经历,开阔 了我的视野,让我有了不受束缚的思维,从而能够立足于专业老师的身份,大胆地踏入了别人不能进入的区域做各种尝试。

近几年,是我读书的高峰期。而读书,恐怕已经成了这一生放不下的事情。

  • 我 关心大学中的不良学风的形成,尤其是困惑于如何解决大学生网瘾成风的现象,《陶宏开:向网瘾宣战》给我的工作方法提供了直接的启示,也使我能站到“差生” 的角度体会他们的心情,认识到了他们在不当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受到的伤害,考虑他们走出的路径。印象中,这是吹响我近几年阅读高潮的第一本书。
  • 以 此引出了对心理学的关注,《少有人走的路》和《活出自己》是一位学生向我推荐的,《内向者优势》是通过微博得知的,这都是心理学方面的实用书籍。其实,很 多领域的专业性专著并不是我们非专业人士的首选,看一些通俗的书,也能达到实用的目的,我现在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心理辅导,在咨询中,心理学的原则也常能用 到。
  • 要指导学生的成长,借助了《做最好的自己》、《世界是平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把这些书推荐给学生,看这些书对我也是一个提升。
  • 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的根源在于学习观念和方法的落后,《学会学习》、《大脑使用说明书》、《番茄工作法图解: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成了我的读物,我开出了“大学生学习指导”选修课。
  • 不满足于只对大学发牢骚,读了《大学理念重审:与纽曼对话》、《后现代大学来临》、《找回大学精神》、《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可以做什么事情,有哪些事情可以选择放下,我做到了自知。
  • 放眼看教育,追溯到儿童启蒙,看了《童年与解放》、《学校在窗外》、《乖孩子的伤最重》、《养育男孩》,前两本书中的观点,成为了本书中找回学习本能的重要参考。
  • 借 鉴同行的工作,看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德国老师的魔力课堂》、《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理解教与 学:高校教学策略》、《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学习可以快乐,当老师的快乐可以是 帮助学生成长,当老师的责任重大。知道自己可以算个好老师,但此路无止境。
  • 计算机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关注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看了《工程学:无尽的前沿》、《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找到了在教学中坚持的方向。
  • 身在校园,接触产业前沿,结识业内人士的机会很少,《浪潮之巅》、《研究之美》、《数学之美》、《暗时间》、《编程大师访谈录》、《我编程,我快乐:程序员职业规划之道》、《程序员的职业素养》成为我的直接启发。
  • 我读过的书成为我的老师,我是名师教导出来的。
    • 《牛棚杂忆》和《忆往述怀》中季羡林先生给我一面能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绝望和希望的镜子,凡事可以平和地处理。
    • 苏步青先生用《神奇的符号》,王淦昌先生用《无尽的追问》向我展示了在那个战乱年代做学问的和谋生的经历,原来我们真的不用抱怨现在的条件有多差,而要反思的,是做事的决心和愿望。
    • 《彼此的抵达》中,茅以升先生告诉我为师者该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是他教我“习而学”。
    • 林语堂先生用《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向我展示了我们的国民,我们有伟大的文化,当然也有缺陷。
    • 《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中,钱老展示的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该有的风采;
    • 《先生》为我请到了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十位先生,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以退为进,胡适先生教导“宽容比自由更重要”,晏阳初、陶行知先生鼓励我从教育基层做起的希望,张伯苓、马相初先生告诉我相信教育。
    •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中,这位洋先生用行动告诉我对手过于强大时该如何对付。
  • 36 岁以后开始学武术,起初只是想换一种锻炼身体的办法,却为我打开了学习和领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通道。闲暇时读了不少讲拳理和武术传统的书,发现拳法中包含的 真的是兵法、战法,也是处理任何事情的方法,我详读了《道德经》,守本、复归成了我的归宿,王蒙《老子的帮助》也帮助了我。再也不怕读绕口的古文,只是阅 读计划中的其他经典还得继续排队。
  • 我无法放下丧母的痛苦,就看《姥姥语录》、《俺爹俺娘》,一边流泪,一边欣赏母亲的真实和伟大。

由于有了读书,我生活在人人都在说着的浮躁社会之中,竟然平和地找到了我保守而又私毫不乏进取,简单却又丰富多姿的工作和生活。 

随时可以开启的阅读之旅

我从事着教育人的工作,也体会到的是教育别人远比教育自己容易。我的读书经历,就是我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

在我的周围,也能发现一些读书丰富的学生,他们也在安排着对自己有效的教育。我没有见过有阅读习惯的学生会陷入到让自己不能自拔的迷茫。每一个人的情况 不一样,学会了读书的人,常常能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将问题解决。更为神奇的是,由于阅读,产生出的问题会更多,与此同时,产生疑问的过程与回答疑 问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这样的一种读书人的状态,在与书的互动中,能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我讲起我的读书来时,经常会把我的学生吓一 跳:那么多的书如何读完?得依靠多大的毅力?实际上,如上所列的并不是我阅读的全部,除了为专业学习和教学所用的书未列出外,看过的其他不少杂书也不费笔 墨卖弄了。读者从我的罗列中应该看出的是一种随心而读的畅快和自由。读书这件事情很怪,如果将其搁置下了,读书的感觉总不会来,而一旦开始,顺利地读了几 本,从此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平台,会再牵出成堆的待读的书。读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往往遇到一本好书,沉浸其中会让你茶不思饭不想,急于一口气看完。我不 知道沉浸到游戏中的感觉,却常想迷在书中和迷在游戏中应该是类似的感觉。只是,这两者对于人生带来的影响,却也迥然不同了。

想从读书中获得精彩的人生体验,随时开始好了。读书不能是靠意志约束的事,如果那样,早就没有读书人了。能读的书很多,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读物。即使读再严肃的书,读来也可以放得轻松一些,只有这样的随意,才能读出味道,读出乐趣。

题 记:《逆袭大学》审稿中,董编辑给我写信请我不要介意她下手狠:“小董下手真狠啊,这些都是我辛辛苦苦写出来了,小董轻轻一点就没了。”作为第一个读者, 她必须挑剔,这是她的责任,就和学生不及格,我不能写60分一样。为记念被删的文字,一些主题完整的,以博文形式发出共享。

来源:http://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9286835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1)
  • 王红玲
    读书是个随心的过程,想读了,读就是了。
    2016-12-30 0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