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山的日志

高启山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小学阅读教学“怎么教”之三:提示学生运用读书方法来自己读懂文章内容

高启山
分类: 读书方法
更新于: 2016年4月3日 09:08

小学阅读教学“怎么教”之三:提示学生运用读书方法来自己读懂文章内容

和孩子们一起循着阅读规律读书

高启山

上一篇讲了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需要带着学生阅读,在语境中识字,读懂字词、字词与句子和段落的联系,从而读懂文章。在低年级,强调“带着”,就好像学生还不会走路,我们扶着他们的手,牵引着他们向前迈步。

到了小学中年级,我们的思路仍然是和学生一起从头往后一路读下去。

学生已经有了低年级在语境中识字释词解句的基础,这时候,我们,教师就开始适度放开手,让他们在能够自读的时候,自己来读,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教师作为一个学习合作者,适当“提示一下”,帮助他们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锻炼自己读书。

读书,总会遇到一些障碍。中年级,要求学会认读运用的汉字需要理解的生词,仍然很多。但是,学生学会了基本的识字方法,并开始学习查字典、词典了,这样,一些不认识的汉字能够借助汉语拼音、字典,解决认读的问题,一些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就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借助汉语拼音,借助字典、词典,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在开始,一定是要放在课上的。——我们的一些老师经常会要求学生预习,但是,有几个问题很难解决,第一是全体学生都能自己主动认真的完成预习任务吗?第二是,布置预习任务,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第三,预习的时候,是孩子们循着规律自己读书的过程吗?

我以为,预习,就是自己预先学习,就是“课前自学”。学生自学,得有“可以自学的能力基础”。学生课前预习,一定是学生几乎百分之百的能够自己完成的任务,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去“预习”,比如,借助汉语拼音来认字的问题,比如把课文认真读一读的问题。而那些“查字典来解决字词意思”、“读懂字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与其他句子段落联系”的能力,这些都不是预习能够做到的。

所以,我建议,在三年级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把“预习”(自学)放在课上。

开始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自己读书,自己认字,自己翻查字典,解决一些自己通过读课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不了的词语的意思。

这个时候,教师需要“提示”,提示的方法,就是老师是个先行者,这里,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示范或者方法介绍。比如,一些字词,单独查一个字的意思,不能解决词语的意思,于是,我们要教他们“词素组合”来解释词语——查到一个生字或者关键字,从这个字的几个意思选项中去选择合适的解释,放到词语中,看看是否能够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还不行,再查另外一个关键字,把几个关键字的意思组合起来,变成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放到文章中去,看看是否读得通顺。解决了生字词的意思,再读读句子,看看自己是否读懂了句子的意思。就让学生这样一路自己读下去,边读,边认,边解释。

预习之后,老师进行一下检查,学生汇报自己预习的“成果”。学生的预习(自学)总会有一些偏差存在,这时候,我们将不同的答案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剖析各自学习过程的差异,进行比较,从中感悟“成功”的学习方法,达成认识的共识。

在中年级开始的时候,学生能够自己预习完成的任务主要还是查查字典,读懂字词的意思,基本读懂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而字词在语境中发生的意义,字词在上下文中的联系,文中关键段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关键句子与上下文的联系,他们还没有“主动去关注、细细读清楚”的能力,所以,在中年级开始,我们教师讲解自己的经验,“提示着他们去读懂”。

方法是什么呢?

就是让他们从头自己读下去,对一些“词语在语境中发生了新的意义”,让他们尝试着去讲一讲“这个词语在这里具体讲的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语或者句子讲的是文中哪里讲过的一个问题。读懂了,接着往下读。这些内容,教师是需要针对学生的“读后讲解”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的——如果他们还没能这样去边读边想,教师就针对性的提示他们去边读边想,交流一下,然后,再读一读。

顺着文章顺序往下读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啊,作者的一些观点性陈述,一些交代,一些问题的提出。我们帮着学生自己读书,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要训练他们“一边读一边去想一想”,去感受问题,带着问题,继续往下读。(我们经常谈到教学情境,其实,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情境,只要细细读下去,一边读一边思考,就能发现问题,而这个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学习情境)。我们让学生读文,交流自己对字词在语境中的意思,交流自己读懂了的内容,还需要要求他们一边读,一边想,想自己读到这里,有什么困惑,有什么问题,在读与交流的过程中,提出来。

问题提出来,并不是马上解决。而是邀他们带着问题继续往下读,看看文中是否对这个问题有具体的解释。

当学生读到下文,突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之后,需要学生会读课文,找到原来的问题所在,再联系着读一读,于是,课文才算读懂了。

三年级开始,不同的段落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那么,读的过程中,我们针对一些典型段落,在读完一段,还要提示学生去想一想:这个段落主要写的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交流一下。这是“概括段意”的训练。这里,我强调的是典型段落,并不是每个段落都要这样做。(概括段意,课程标准中不再提这个要求。但是,读完一段话,想一想,这段主要是什么意思?——某个人物做什么事,某个情形是怎么样的,从三年级开始,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提炼性思考训练,也便于读完了整体把握文章。)

等全文都读完了,字词在语境中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句子的意思,段落的意思,基本读明白了,读书过程中曾经产生的问题、困惑,也都解解决了,在中年级,还要培养“帮”一下——提示他们再把课文默默地看一看,想一想:文章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按照文章的叙述顺序自己说给自己听,看看自己能不能把文章内容给自己讲明白。——这时开始落实“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目标的具体教学步骤,是重要的训练环节。

从三年级开始到四年级,主要是采用“说课文内容”(复述)的方式,开始,自己说,说不清楚了,可以看看课本,然后再说。三年级一开始,可以很详细,到了后来,逐步要求他们说得简单一些。到了四年级,逐步要求他们能够抓住主要的、相对简要的表述文章内容。

这是初步读懂文章内容。如果是“为了将来不是做研究的日常阅读”打好能力和习惯的基础,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到这里,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是阅读教学告一段落而不是结束)。

因为有了低中年级的持续训练,到四年级结束,学生的按照阅读规律来阅读一篇文章的习惯基本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思考字词的意思,字典词典中的意思,在语境中的意思;一边读一一想,发现并提出问题,继续往下读,在文中读懂联系,解决问题;再回读,把握一下内容。这是基本的习惯,无论是对自己阅读,还是对考试中去回答阅读的题目,都是非常重要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逐渐学会了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

(关于在语境中读懂词语和句子,有一些具体的方法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中去教,需要提示哪些方法?我在另外两篇《语境中理解词语》、《语境中理解句子》中有介绍,这里不再展开)。

到了高年级,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老师的“提示”,会越来越少,于是,教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交流、小组交流展示的空间会越来越大。

就初步读懂这一要求的落实来讲,在高年级,需要教师“提示”的,更多是“如何比较简要的、抓住重点和特点来表述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自己读懂、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之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来简要表述课文主要内容。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些问题:说的太细致,说的太笼统(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主要特点介绍的不清楚),这就需要从“简要,但是明白,别人听了,能够明白文章主要讲了怎样一件事情”的角度,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其实就是“阅读,提取主要信息”的训练,这是终身受益的本领。就小学高年级来讲,训练学生表述文章主要内容,我提出过有一些基本要求,在另一篇文章中也有叙述,这里不展开。

这里强调:表述文章主要内容,一定要扎实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经历“从繁琐到简单”, “从笼统空洞到既简要又具体明白”的过程,最终习得本领。

以上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基本读懂文章内容的教学思路的思考。读懂内容,是日常阅读的基本本领,需要养成一些习惯,需要掌握基本的读懂文字的行为要领。我们提示着学生去这样读书,经历四年的过程训练,在习惯和能力上,会有较好的养成。

这里继续强调:读懂内容,是“读”,不是问;教师不是“设计好笼头牵学生”,而是一个共同学习者,与他们一起读书,读到哪里,学生有了问题,教师知识在介绍自己是符合读书思考的,提示他们去“试一试”这样读书思考;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忠实听众,并且影响孩子们做忠实听众,听完之后,谈自己的意见——不同思考、不同感受、纠正意见等等。在这样的交流中,实现共同提升。同时,教师也根据学生的实际读书思考,来修正自己的认识,针对“生成”的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读书方法和感受,并与学生一起分享。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