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的日志

孙彩文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拂尘与琵琶

孙彩文
分类: 读书叙事
更新于: 2018年3月22日 08:43



今天是中元节。

仰头瞻望落日的余光,看见蓝天上白云轻轻流动,天国的阶梯消失在云间。“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李商隐的两句诗若水滴,在眼前升起一层薄雾。

“小洪老师眼下比预想的好些,内力和疼痛相伴,只是不知能撑多久。他已做好了准备。”德龙发来信息。

子夜,无眠。

杨小洪,杭州师范大学英语教授。2013年9月在“勇气大学”群里相识,后经北师大吴国珍教授安排,于2014年4月同台做勇气专场报告。之后,跟随吴教授对话基础教育扩大阅读,8-11月河北省远程培训引领共读《教学勇气》,26期简报梳理平台叙事936篇,6万8千教师用“词刺激”方法体验主观阅读的灵妙。2015年5月,河北省继教网“教师共同体读书叙事”活动启动,杨老师作为专家引领人,与国内外校长、教师、博士生等76位不同领域专家对接,点评叙事,做哲学、心理学、宗教文化引领。

杨老师贯通东西文化,引领教师在摸索中体验心灵成长进行叙事探究。大家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审视世界,追求、研究、吸收,创造共同学习空间,进入教育本体大门。

杨老师认为,处在网络时代,共同体智慧在新与旧的认知转换中。借助云平台构建读书叙事社区,能激励教师开放思维,与自我发生联结,引发学生心灵变化,达到美好的公平教育。他强调领悟和内在的转化,如基督的“救赎”、佛陀的“觉醒”。他的自性觉醒理论,用“词刺激”做支撑,在解读叙事中,绕过理性调出直觉,深透人的潜意识领域,完成个性化彻悟。这些思想精髓,渗透在教师叙事的精神追求中。

杨老师把大学教育植入基础教育。他说:做,靠的是信仰、探索、坚持、顿悟、创造。自2015年圣诞至今,“勇气村”教师用文字与导师对话,儒、道、释传统文化被激活,共同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无意识的本我阶段;迷失在社会意识中的自我阶段;回归本心的真我阶段;自觉承担使命的超我阶段。

回想,杨老师从大年初六入院,卧病已经半年有余。病榻上,他逐章梳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做概念图和教师们的体验对接。如今,他说,自己只能点“赞”或转发。不由得一阵酸痛涌上心头:

“落日余清阴,高枕东窗下。”

“落日”意象自唐代盛起。联想古往今来,明了“今夕何夕”的真正意义是与湿地同生一体。湿地虽然虚弱,但依然有不可思议的内在转化能力,水来净化之,残枝败叶来分解之,鱼虾来畜养之,鸿雁来犒劳之、栖息之。

远眺,风吹来的方向有一只鸟儿划过天际,传来一曲乐音: 

湿地月洗沙,泥虾卵石,小涨入谁家?山势隐桃源,轻烟远吠,隔世揖繁华。柴门半掩,修篁径,梦来沙沙。曾进酒,倚天舞剑,拂尘与琵琶。

晚钟在晨曦中回荡。品读杨老师华美诗句,亦喜亦悲。

老师们连夜在梳理和小洪老师相遇的故事。大家汇聚网络云端,在各自跟随自己的本心中,感受生命律动的节奏。同时,关注使教师的灵魂从孤独分离中走出来,使得教师的自我内心世界,成为教育公众对话中正当的话题。

*        *        *

跋文收笔之时,德龙老师发群一段文字:

小洪老师在群里所做的,在我看来,是他生命的华彩乐章。因为各位的贡献,他病榻上的日子才更显意义。

以下是小洪老师还有力气时,8.17-22陆续写下的文字。

“在我生命弥留的时刻,我看到我的奶奶,三寸金莲,离开民国时期聊以为生几亩,告别祖屋,小步迈进了城市生活。祖屋的那几件家具连同它们的故事,一直陪伴着奶奶,也一直熏陶着我们,把家乡的根扎在我们心头。

在弥留的时刻,我又听到父亲的夜半回家。在共和国草创现代工业的艰难岁月里,我只读了四年小学的父亲,在人大读了二年工农干部进修班,就回到所在地市,开始执行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他在三年困难时期,顶住了全面下马的压力,集全区工业之精华,在山沟沟完成巩固边防的自带动力的凿岩机。那几年,每到镁合金铸造夜间开炉的,远处的铸造车间就镁光飞溅,红橙黄白紫,美的梦幻之极。然后工人和父亲四人一组,抬着镁水一一浇铸。镁合金啊,那是制造飞机的材料!

父亲又先后转战与大型机械,化肥,麻纺,造纸。但是,一个个成功,在二十多年后,却先后变成腐败的渊薮,最后体制改变中变成一个个深深的叹息。父亲走了,他舍不得那些让人以性命相博的事业,但他更痛恨世风日下的人心。父亲走了,带着一个创业着的爱与恨。

如今我也年过花甲,就要告别这个世界走了。我也不得不考虑,我一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前三十的努力,是为了找到一条人生的道路,而后十年的奋斗,是写论文,发掘文献在我心中的意义。退休前十年的行走,是带着自己教学体悟和学生与世界相遇,交流与共鸣。生命最后两年,受朋友委托引领基层教师读书叙事,直到弥留之际。

虽然对于孤独的教师,这一切自有其个体意义,但是对于教育对真正使命,我心却保有更为深刻的悲哀。因为父亲还完成了许多人生的梦想,而我的梦想还没盛开就已经凋零。

好在没有盛开的梦想就是种子,迅速的未来会带来新的季风,让我们达到身与心的平衡。”

2016年9月5日,群中发布一则消息:

我是杨小洪老师女儿,我父亲今天凌晨2:59走了。他离开的时候很平静,心怀感恩。感谢大家对我父亲的祝福和祈祷。他之前说过和大家的相遇很美妙,感谢大家牵挂。

2016年9月7日,杨老师有了新的家:杭州半山安贤陵园,德诚园5-06排046号703型。

翻读“勇气村”聊语,杨老师最后一条微信是2016年8月14日下午6:11,他说:“密哲和苍穹的进步,我的病情已经无法点评了,但我可以点赞和转发。”

他最后一次点评是2016年8月4日,他说:

模糊正是蕴涵爆发力的间隙,是一种最宝贵的资源。面对模糊,要直觉,然后写下脑海里冒出的任何词语,至少三个。以这几个关键词为支点,不断追问下去,让头脑里的经验和词语不断被激活。

这是对于叙事和读书如何对接的指导,是他实践理论的精华——词刺激。

杨老师的专著《湿地蛙声》于2016年9月2日送到他的枕边。德龙老师告诉我:

小洪老师见到书,明显有些激动,精神也较往日强。读到“对话山水”,还对其中一段提出修改意见呢。

他说,2013年是他的巅峰。在你们的平台上,他发出了最大的光亮,影响了更多能影响别人的人,也不负此生了。

我感觉,他在等着这本书,迟迟不肯离世。2号送去样书,他迫不及待地把枕头垫高,床轻轻摇起,侧身读着。其实,他当时没力气扶着书,先是我替他拿着,他示意翻页。他看着自序,脸上有了微笑,很满意。我就一页一页给他翻,他那天翻到113页。累了。

4号下午,器官开始衰竭。

我想,他应该是欣慰的离开这个世界的,虽然也不无遗憾。他读的最后的书,是自己的。

9月7日,告别仪式。德龙老师悼词中说,杨老师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以现代教育技术回应直指人心的教育问题;二是以他的所思所行影响着,能影响众多学子的全国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泽被后世。

两件事,我们占了一件。一件事,占用了杨老师三年的时间。

德龙老师悼词中还说,再过10年,20年,人们回顾这个喧嚣的,有些令人失望的时代,发现有一个光亮,在影响着人们。就像文革过后,对顾准的发现。小洪在天堂听到这句话,一定会说,“德龙,你开什么玩笑。”

我们会高声对杨老师说:不是玩笑,是真的。

你走了/将孕育了一个季节的生命/全部给了我们

走吧/我们将每一份成熟记在心里/将所有的收获/刻上你的名字/用每一瓣落花/每一片落叶/为你送行/用一个季节/在寒彻骨的雪域中穿越

听着你的蛙声/回家

“勇气村”期盼这本书的问世,言传心灵世界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审视引导我们走向教育交汇点的生命相遇,我们找到了本源,深深挖掘,发现了雪域下面的清泉。

这本书初定书名为《落日钟声》,之后过伟瑜教授建议改为《穿越雪域的钟声》。初稿之后吴国珍发群微信,她说:

是彩文在全身心投入整理全书,应是第一或第二主编,杨老师无法把关,全靠你了。书名你自己最后定夺,我的意见仅供参考,主要是考虑杨老师也希望勇气更新不断唤醒教师,这是我们共同的方兴未艾的事业。《落日钟声》和这方兴未艾的事业有距离,暮钟晨曦,雪域钟声,都可以斟酌,但是都是文学性的泛指。要不要加个副标题——纪念杨小洪老师和教师们的心灵对话。如果加这个副标题,就是彩文主编了。彩文主编杨老师的文字就很合适。如果副标题用了心灵对话,又有了纪念含义,又点明了教师以对应读者群。主标题纯净广袤的雪域和心灵对应。建议《雪域钟声——纪念杨小洪老师和教师们的心灵对话》。过伟瑜老师通电话应该是杨老师意识清醒的时间不多了,他心里记着雪域,还是出现“雪域”为好。

马妮说:

杨老师弥留之际需要阳光的温暖,一生在发挥光热,落日也依然长鸣,我相信他更喜欢太阳作为他的意象。而雪域是对后辈的希望,对我们的鼓励。我觉得仿佛把他已经冰冷的身体放于冰冷的雪域,他一生在穿越雪域,最后更需要阳光的温暖,这温暖是他在病榻上大家最后用文字与他相拥。但是什么题目都不重要了,我们对他的怀念和继承是重要的。我可以想象,他卧床不起,困在病房里,遥望窗外那有限的光源和生机勃勃的世界,他多么渴望太阳每日都像昨天一样升起,我们也多么希望他每天像太阳一样升起,冲我们微笑。

最后和杨老师语音的时候,他的表达还很清晰,他说,喜欢落日的意象,还说,那就是他,会在每个晨曦升起。

群峰静默,落日升起在雪域之巅。

(初稿写于2016年中元节,修正于2016年8月20日,成稿于2016年8月28日,定稿于2016年9月8日。)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