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慧的日志

郑立慧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小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培养的研究》子课题实施方案

郑立慧
分类: 课题研究
更新于: 2016年12月26日 11:27

 

五里屯小学  郑立慧

一、基础条件与可行性

1.基础条件:具备完成本课题研究的相应“软件”

(1)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我校信息化建设已达到一定水准,有高标准的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有比较完善的校园网。这些为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近年来,学校又开展了许多阅读实践活动,如少先队的“跳蚤书市”,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家庭读书乐”等活动。此外,学校还拥有22166余册的图书,有高标准的阅览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由地借阅自己喜欢读的书。而且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学生把自己手中的好书带到班级来与同学共同分享,这样不仅解决了部分学生没有好书读的难题,还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2)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我校教师观念正在逐步发生转变,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3)研究时机比较成熟。语文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教师们都在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引起了广大教师的热情关注。

(4)研究力量比较强大。我校已充分认识到科研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坚持把科研作为第一生产力,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奋斗目标,并完善了教育科研组织机构,成立了校长室——教科室——中心课题组——学科课题组的科研组织网络。本项课题由张主任任课题组组长,研究的经费能得到充分的保障。课题组成员都是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学精英,部分教师也参加过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

2.可行性:本课题研究的清晰度较高,本课题的可行性不容质疑。

(1)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从1972年起,美国国家教育发展评估会一直追踪四年级、八年级与十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结果发现,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以及最能享受阅读乐趣的学生,综合素质最高。我国关于儿童阅读状况的调查也显示,儿童学习成绩越好,其阅读频度越高,阅读时间越长;相反,儿童学习成绩越差,其阅读频度越低,阅读时间越短。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哈佛大学的一位前任校长说:“要养成每日阅读有益书籍的习惯,几年后思想上将大有长进。”我国《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有实验已经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四、五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

“十五”期间,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确立了《“亲近母语”阅读课程构建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课题,并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评审中得以立项。该课题以倡导儿童阅读,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书香社会为宗旨。课题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学校推广亲近母语读书会,重点建设班级读书会、校园读书会、亲子共读会、教师读书会,特别关注农村小学读书会的建设。积极策划和举办各种关于儿童阅读的学术研究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倡导阅读理念,建设书香社会。

(2)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1联系:本课题研究与上述研究比较,共同点是贯彻“大语文教育”思想,走“大阅读教学”之路,积极倡导阅读理念,开辟课外校外阅读的阵地,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阅读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2区别:从研究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我校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我校小学生发展的阅读操作模式,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通过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研究类别来看,本课题属于微观应用实证研究,主要是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理论、丰富理论、提升理论。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从理论上看,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丰富阅读教学的理论,为课外阅读这一语文活动提供一种新的实践思路和操作模式,深化学校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

(2)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作为语文教师,心中不应只想着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加强,应更多地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而本课题的确立与实施,对于教师的成长来说,恰好可以改变其陈旧的观念和落后的教学行为,

(3)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容量有限的教材、狭小的课堂,根本无法满足成长中孩子们开放、多样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单纯依赖教材和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大搞题海战术,更是违背科学规律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经典作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他们的阅读空间,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

二、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素质教育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其作用更加明显。尤其是全国的各级各类读书活动方兴未艾,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语言的介入使阅读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阅读能力也正向“快速高效”的方面发展。在语文教学方面,阅读作为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一向居于语文四大能力之首。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阅读途径,学会在课外“无师自通”,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3.认知建构理论。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是被动地吸取知识、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构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再创造过程。所以,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要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以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孕育、发展、开放,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与创造力的同步增长。                                     

4.教学认识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现代教学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从多渠道获得知识,而且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造性。

5.积极强化理论。强化学生积极行为产生的内部情感体验,使积极的情感态度得到巩固,并对以后的更高层次的情感态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对学生阅读中的点滴体会及闪光点、成功点或创新处,应运用各种方式予以积极强化,如鼓励和表扬、赏识等,以巩固学生的积极行为。

 三、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新课程理论为依据,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契机,渗透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终身阅读的思想,引领学生进入“因读而悦”、“因悦而读”的境界,使阅读成为学生心目中最自然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四、预期目标

1.教师教学理念 发生根本性转变,由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到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得到提升,实现了教学相长。

2.完善班级图书角的建设,进一步营造校园读书氛围,分享读书快乐。 
    3.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采取所适用的阅读策略,这样教师就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使学生课、内外阅读相得益彰,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归纳、整理、总结出实践经验和成果。在课题实验过程中争取一大批教师成为市、区级名师,有多篇实验论文发表,有较成熟的经验推广和交流。
    五、实施步骤与进度
      第一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为基础研究阶段。
      1.理论准备。广泛搜集有关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方法指导。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开展研究探讨,商讨阅读策略,做好理论的积累。 
      2.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整理、座谈会等手段,掌握全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读书现状及心理状态,由此筛选整理出小学生常用的一些具体阅读方法和喜爱的书籍,提炼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筛选、整理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并以此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3.编写校本教材小学生课外阅读丛书。组织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并指导,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普遍兴趣点精选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引起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初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建立读书指导委员会,组织健全读书机构设置。
第二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7月)为课题实施阶段。
1.整理、总结出不同年龄段(低、中、高)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
2.以行动研究法展开研究,重点探索和研究开展课外读书指导、探讨有效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1)  指导读书方法开设读书指导课。

(2)  开拓读书空间开设读物推荐课。

(3)  提高读书品位开设 阅读欣赏课。

(4)  享受读书乐趣开设读书汇报课。 

 3.召开课题研讨阶段展示会、交流会,进行阶段总结推动课题深入有效的开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4.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图书的理解,能将图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拓展知识面,培养多方面能力。 

     第三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经验总结阶段。
      1.
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基本掌握适用的读阅读策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上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为广泛、自主的读书。
      3.每学期对班级中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4.汇报总结提炼经验,撰写论文,并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六、推进措施

1.创建班级图书角,要求每生带一本书到班级与其它同学共享。各班每月定期集中向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全班共享。

2.每班每周两节大阅读课,各班教师要确保时间,不得占用作为上课或做作业等。

3.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加强阅读备课研究。

4.每学期读书量要求:一年级每学期生均读书2册,二、三年级每学期生均3册,四至六年级每学期生均读书4册。

5.语文老师要指导每个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开展摘好词好句好段及读书感悟活动。

6.语文教师要定期举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七、预见性问题及困难 

   1.我校位居乡村,场地小、生员多、班额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好多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缺少图书资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困难比较大。

2.由于班额较大,个别班级阅读课需要在教室上,再加上学校图书比较陈旧,学生的阅读面可能会受限。

3.与部分家长的配合有一定难度,因为部分家长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个别家庭没有经济能力提供课外书籍。

4.读书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长抓不懈的工作,必须做好长期实验的思想准备。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