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凤的日志

赵爱凤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一目十行”与“十目一行”的各具风采

赵爱凤
更新于: 2017年2月21日 14:19

今天读书读到一篇《读书经验漫谈》,里面经验侃侃而谈,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瞬间清明。读书的好处自不必多言,但经验却百人百种,而我始终认为在读书的道路上,更加能够体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
       我校从去年开始就大力的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每周固定时间读书,各种类型的读书报告会,参加外面的聊书会等等,都是在用各种不同的形式给我们一个推力,让我们能够真正的开始读书,能够更投入的去读书。我也属于参加各种各种活动挺多的一个了,可始终做不到自觉地去读书。而且我是一个只在给了我那个读书的环境后才能读书的人。每周的周二都坐在教室我能读书,参加读书报告会要发言我能读书,但在别的时间就不行了。于是我在读书时也是按照推荐的方法去读,精读,做笔记,有感就记录。其实读书哪里来的格式方法,应该是各有缘法的。
          就如我所读到的文章中,第一个经验是一目十行,要求我们在浩瀚如海的书籍中,能够博览群书,抓出自己喜欢的或者对自己有益的来,那么这一目十行的本领真真的是最最实惠的。而最后一个经验又提到了十目一行,让我们要专注一些,精读我们所涉猎的读物。读到这里,最初的感觉就是这启不是矛盾了吗?到底要略读还是应该要精读?于是想到因材施教这个词。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努力的做到因材施教,在读书中我们也应该要做到因需而读。我们需要的是部分,而书籍包含世界万千。在读书时我们不可能全部涉及,那么一目十行的去发现我们需要的,然后再十目一行的吸纳,这样我们就用最快捷的方获取了我们的所需。
         想起上学期领导安排我们读《优秀是教出来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按照要求我每次在读书的时候都投入最大的精力,认真阅读,工整的做笔记。这本书当然是本好书,很适合我们这些老师们认真阅读,用来拓宽我们教育的思路。但是有很多的案例大家都发现其实并不适合我们,当然这是因为国情,和一些体制的问题。可我就是一心一意的十目一行的进行着我的阅读。于是,等到要求交流的时候了,我只读到了书的一半还不到,于是在交流时捉襟见肘的局面就可想而知了。思路不宽,挖掘的也不透,甚至有好多别人提出来的观点我都还没有读到那些内容。现在想想,那时候如果我读到现在的一目十行和十目一行,抓取适合我的章节认真阅读学习,我的收获指定要更多的。通读全篇也可以更大程度的给我以启发,我也可以更深入的去交流我对这本书的想法,而不至于管中窥豹的就去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想以后的阅读中我会多采用这种方式去阅读,最大限度的读自己所需,拓宽自己并且提升自己,让自己在书香中徜徉,我想我自己也会日久弥香。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