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霞的日志

袁振霞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致语文老师

袁振霞
分类: 读书笔记
更新于: 2016年4月19日 10:45

致语文老师

——《致语文老师(余映潮教育教学智慧40则)》读后感

所有语文老师都该读读余映潮。

不为能否获得成功,只为余老师身上那股自信、乐观、积极,只为他身上洋溢的热情、激情,只为他对教育的那份执著、热爱。读余老师不仅仅是从书中了解他专业发展的历程,更是给自己以警醒,用余老师的教育智慧自勉!想想自己吧,我们中有多少人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磨灭了青春的激情与壮志,有多少人在年复一年的琐碎中失掉了信心与勇气,又有多少人在当今这个表面上日益繁华而内里却日渐空虚的社会中随波逐流,虚无得只知享受,颓废的只剩抱怨,得过且过?人,活着,享受与付出就应该成正比;人,活着,就应该有点精神;精神的表现就是你在不断地成长、进步;人,活着,就应该有点志气:活着的证明就是你不断地发展自己,造福别人。老师,工作着,就应该打破以往的陈旧,走一条有创意的路子,就应该尽心尽力把教学工作做到能做的最好,进而把教育做好。余老师是所有老师的典范。

细述余老师的所做所思,其实与众多名师无异,只不过是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有耐力、有自信、有热情,更有不断挑战的乐观与勇气。而这些靠得绝不是运气与机遇,是一个为师者的远大理想,一颗为师者的博大的爱心以及一个永不止步、永不服老的灵魂。由此我想到了自己,虽然,我不是名师,亦不是特级,但我同样有自己的追求。“振霞,你的课已经很好了,可是总感觉缺点什么。”这是一位熟识的同事在听了几次我的课后提到的。是啊,是缺点东西,但到底缺什么呢?我也感觉得到,可同样百思不得其解。按说作为一个从教已十几年的“老”语文老师,我的课在本校乃至丰南区也有了一定名气,早在十年前就深得教研员老师的好评。但我不能止步,因为教研无止境,教学有高标。于是我开始了大量的阅读。我读钱梦龙、读魏书生、读李卫东、读王君,尤其是读余老师……读过之后我再结合教学实际研读教材、精心备课,改进课堂。我参加培训,只要有机会、只要有培训我一定参加,每次听名师专家讲座,我一定认真听、仔细记,再动脑思考。我不断上公开课。“把公开课上成常态课,常态课上成公开课”,这是一次培训中一位老师说过的话,但从那以后它就成为我教学的最大目标。所以有机会我上,没机会我自己准备然后找同事、找校长给我听课、评课。依然记得,我曾经在上午第三节课讲《背影》,请同事们听完后评议,中午再按照大家的意见修改教学思路、课件,下午第一节课在另一个班再上;依然记得,我曾经追着专家吴效锋,当他第三次来时学校本没有安排我上课,但我主动要求早自习上请他指点。工作时间专家给有安排的老师评课,我就趁下午放学后找专家评,不停地追问致使专家不胜其烦,连赶我三次“快回家给老公孩子做饭吧”,我才停止。正因为这样不断的磨炼,我终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己的教学瓶颈,但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我自己知道,而突破后的喜悦与激动也是任何物质享受换不来的幸福。

永远会记住余老师的一句话,“趁着年轻多做事”。是啊,余老师在50岁时开始上讲台,他居然还能笑谈自己的年轻。那么,我,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有什么权利再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呢?生命,再年轻也会渐渐老去,无人能外。但如果我们能用自己日渐丰厚的学识,日渐增长的智慧,日益灵动的教学技巧,日益光彩的人格魅力装点自己的教育生命,妆饰自己的师者心灵,再衰老的容颜也会绽放年轻的娇艳。这是岁月的恩赐,更是自我的修炼。时常,有人对我说,你这么年轻就评上了副高,还有什么必要再这样干?我也知道自己每天这样细致地备课、不断地上公开课、参加读书报告会展示读书成果,确实很累,但只要想一想余老师50岁开始讲课,60多岁还不断给自己增加讲课、写作、指导青年教师的硬性指标,我总会笑着对自己说:“只要肯开始,任何时候都不会晚!何况四十岁,我的教育生涯刚刚开了一个头儿而已。”

喜欢一个词“磨练”。世间人都会经受磨练,但如何看待磨练却大相径庭。要知道,上苍对众生永远是公平的,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磨练既是关闭的门,又是开启的窗,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当然,“教师生活”只要无心挑战自然顺风顺水、无波无澜,这就是我们的门。谁甘心被这平淡磨去锋芒,谁就是磨练的俘虏,谁就只能做挣工资的机器。当然,“教师”也绝不可能都是专家名师,大部分必然常居于平凡,这就是我们的门,谁若不思创新,不求改变,谁就只能是昨天、去年、十年前的那个旧我,那个“老老师”。更喜欢一个词“享受”。对,享受磨练,磨练就是用来享受的。当我们不断地应对一次又一次考验时,当我们不断地在一天天、一堂堂课的教育教学中挑战自我时,当我们不断经历一回回失败、落寞、误解后,孤独的舔舐自己的创口时,我们都要学会享受。平淡是生活的常态,但常态生活中我们也要享受磨练,自己给自己的磨练。追求如余老师,自己给自己定指标,自己为自己确定方向,自己要求自己做多少、做多久、做到多好!如果我们的追求真能如余老师之一二,我想,小而言之,一个老师、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定会有质的飞跃;大而言之,一个地区、乃至中国的教育定会有飞跃的质,到时,受益的也绝不会是一个老师、一届学生,而是无数学生乃至十几亿中国人。最后请大家牢记:不同程度的磨练产生不同的高度。

“人多的地方没有积雪”,确实,只要有理想的跋涉者常常是孤独的,常常要在深深的积雪中蜗行、摸索,甚至经常要忍受不知何时掉落头上的雪团的冰冷,忍耐不知何方袭来的刺骨寒风的肆虐。但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坚守,那份执著,你都要走,而且要笑着走。只要能听到自己跋涉的脚步,只要能听到自己成长的声音,今生无憾就够了。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1)
  • 刘金宝
    正在笃学余映潮老师的《余映潮教语文》有同感
    2016-04-19 1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