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的日志

刘冬梅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由“教师引导”和“满堂提问”想到的……

刘冬梅
更新于: 2019年7月1日 13:56

      记得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多次的不厌其烦的提问,每一个知识点讲完后,我都会问“是不是”、“对不对”,在提问反馈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我都说他回答得“好不好”、“怎么样”等,一节课下来,学生看似学会了,在第二节练习反馈时,我感到出现了问题,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对于“甲数比乙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掌握的不好,做题时很盲目。学生们之所以没有学会,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步的让我给带入到我预设的连锁问题之中。课后通过自我反思,我感受到 “教学过程应着重看学生们是否有自己学的过程”;“老师不能表面上看孩子们是否学会了,应将那些多余的话去掉,提问尽量是有价值的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想办法构建起来的“课堂”,会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表面上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实质上有时也会和我一样。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将我的课堂提问尽量做到“少”、“精”、“趣”,尽量利用这些提问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关注和倾向学困生。其中的“少”,是让少的提问引领孩子主动探究;“精”,是让每个提问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趣”,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认知思维不致于被教师的话语打断,还能让“走神儿”的学生回到学习中来。如:我在一节数学课中,讲到“关于树木成活率”的问题时,我发现后面的几个男同学有溜号的现象,如果在以往,我会停下来,问:“你们几个同学怎么不认真听讲?”这时,其他学生的思路肯定会被打断。这次,我没有那么去做,我将成活率的公式写到黑板上后,说:“同学们,今后遇到这类的问题时,就把和公式相对应的数据往公式里面——代——代——代”,我的故意断续拉长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那几个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再涉及怎样列式时,他们都学会了,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对于“教师引导”和“满堂提问”,我们还要适时、提炼的应用,只要不走入极端,会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以交流好了为前提,才能让有价值的提问与引导进入到学生学习的氛围中来,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有效的引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不断谋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在结果中获得一种满足,一种享受.我想这是问题的最佳效应了,而有价值的教学提问,变成了学生发展的生长点,相信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由此,我曾反思:课堂因谁而精彩?

拿这个问题来问今天的我们,回答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斗胆估计一下,敢于回答“教师”的人应该不多。原因很简单:已经步入新课程了,谁都明白,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哪能因“教师”而精彩?可大家想想,课堂离开教师的精彩,还会精彩吗?一个精彩的教师,难道就不能创造真正的精彩吗?

毫无疑问,“课堂因学生而精彩”,这是一个在当今教育语境下不会有误的命题。然而,离开教师的精彩,学生之精彩因何而来?课堂之精彩缘何而在?毕竟,教学是一项充盈着师生生命互动和精神对话的活动,话题的引入、对话的组织、课堂的调控、学习的激励……哪一项能缺乏教师的精彩?

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才思敏捷、应答如流”“纵横开阔、驰骋千里”都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谓的“精彩”。一个真正精彩的教师,他应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镌刻着这样几个字: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我们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携一份期待、信任、鼓励的心境,走进学生的心田;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人,敏锐地捕捉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并不着痕迹地加以引导、点拨、放大,或引发一次争辩、或挑起一场探讨、或促成一次反思、或打开一种僵局……从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彩。

俗话说“给点阳光就灿烂”。而我们教师正确的引导和提问便如同在拨云见日,寻找阳光。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1)
  • 郭晓艳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我也非常同意这种观点。
    2019-07-01 14: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