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莹的读书笔记

杨慧莹的主页 » TA的书架 » TA的这本书的笔记


不着急,慢慢来

更新于:2016-11-11 14:52

最近,看了许多王君老师的文章,像个小学生一样边看边学,虽然有时会失败,但是我相信失败比成功更有价值。这篇小文是我在一节失败的“模仿课”后写下来的。

不着急,慢慢来

——记一节失败的诗词诵读课

文/杨慧莹

要讲《沁园春·雪》了,以往教学中,主要的功夫下在了“品词析句”上,还会对“风流人物”的内涵反复地进行研讨,甚至会搬出学术文献中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辩驳。想到王君老师那一节“绝唱”——《岳阳楼记》的美文诵读课设计,“以诵读作为唯一学习手段和学习形式”,“没有教师的讲解而希望通过诵读来达到所有教学目标”。再看我的教学,是不是把力气过多地用在了“非语文”的环节中呢?这一次,我打算上一节真正踏踏实实的语文课。

课前,我下载了几个名家的朗诵视频,自己看得热血沸腾,觉得不把这种朗诵艺术分享给学生实在可惜。《沁园春·雪》不正是应该在朗朗书声之中再现其壮阔之景和豪迈之情吗?在教材中,有详尽的注释,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能够通过自学理解基本意思的。在修辞手法、时代背景、表达主题上苦苦纠缠,也许不如欣赏和诵读更为有效。

于是,我决定这样安排:第一,自学理解大意;第二,欣赏名家朗诵,针对其中的某一句或几句的读法揣摩这样读的原因,并练习诵读,从而带动对词的结构、内容、主题的理解;第三,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诵读;第四,全班一起背诵课文。

第一个环节,正常。

第二个环节,当我打开视频时,心里充满期待,我想:孩子们一定和我一样被那声情并茂、激昂向上的朗诵所感染,他们局促在这小小教室中,却能在朗诵声中看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景象,看到一代伟人风雪之中评古论今,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人间变了模样。我看了一眼台下,亮晶晶的眼睛满是期待。

音乐声起,深厚的男中声开始:“北国风光——”,教室里寂然无声,孩子们注视着、倾听着,当朗诵渐入佳境,朗诵者完全打开自己,用生动的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表达着他的激动时,我又一次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是一种生命的美!但是,台下不和谐的现象出现了:有几个学生忽然无声地笑了起来,我没有在意,以为他们可能没有见过这样的诵读,觉得新鲜罢了。可是,当朗诵者读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时,看着他明显的嘲讽的姿态,笑的学生居然多起来了,而且声音越来越大,看得出来,有的同学一直在憋着,现在听见大家笑,也肆意地笑了起来。教室里俨然是播出了一段逗人发笑的小品的样子。

我感觉自己的脸通红,细细的汗渗了出来。这样的一首词,这样的用心的朗诵,在他们看来,怎么变成了笑话!我想马上关掉电脑,对他们大声喝斥:这是艺术!你们就是这面对艺术的吗?这是一种亵渎!你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看多了那些“恶搞”,觉得语文课堂上也能容忍“恶搞”吗?

在我要愤然关闭电脑时,有一个声音忽然在脑里响起:“不要急!冷静下来!”就在朗诵快要结束的那半分钟里,我的大脑在快速地转动着、冷静地思考着。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真的是孩子们的错吗?我想起一位老师的话“在教学中,学生出现了任何情况,你先不要急着怪学生。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以诵读为主要途径步步深入对文本的理解肯定是没有错的。错在哪里?错不在学生,在我啊!是我没有把握好学情。王君老师的课那样上就可以上得风生水起、豪情冲天,她面对的是北京的学生,而我面对的是小县城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阅历、语文基础都没有可比性,用同样的形式教不同的学生,怎么可以?这节课,我是给别的老师代课,可能他们的老师从没有给他们看过、听过这样的朗诵,而舞台上的诵读与平时课堂上的诵读又是不同的,前者带有表演性质,语气语调、态势语等都更为夸张,我在没有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就武断地认为学生会和我一样会被深深感染,怎么可以?对学情有正确的判断多么重要啊!

想到这儿,我平静下来了。我知道还可以补救,要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设计,我又一次告诉自己:“不要急,慢慢来!”

朗诵停止,我看着那些还没有合上嘴的孩子们,没有说话。沉默、沉默……他们已经觉察到了我的异样,脸色都严肃起来。我缓缓开口:“同学们,你们在下面觉得可笑,杨老师在讲台上看着大家却觉得那么可悲。这本是那么有朗诵全情投入的呈现给大家的一种艺术啊!这本该得到大家的心灵共鸣的呀!这本该是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掌声的呀!我不怪你们,怪我自己,也许我们应该慢慢来。”

于是,我把原来的设计抛到脑后,不再由学生对名家朗诵进行揣摩和学习,不再安排学生的创造性诵读,只是一句一句地带他们理解、诵读、品味。

慢慢地,师生的诵读声响起来了,七嘴八舌的议论声响起来了;慢慢地,平淡的诵读生动起来了,浮于表面的品味深入起来了;慢慢地,看热闹的笑没有了,心领神会的笑出现了。

最后,我站在讲台上倾情投入诵读全词时,教室里异常肃穆,台下那一双双眼睛澄澈发亮。我觉得我已经走出这间小小的教室,站立在茫茫高原之上,目光越过纷飞的雪花,看到长城,看到黄河,看到明天——眼前的他们也成为“风流人物”,成为泱泱中华的脊梁。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1)
  • 冯翠红
    仿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提升方式。我这样觉得。
    2016-11-23 15:08 回复
王君讲语文</a>

《 王君讲语文 》

作者:刘远

出版社:

出版年:未知

写笔记 放入书架 您已添加此图书

( 3人 ) 读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