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民的读书笔记

张爱民的主页 » TA的书架 » TA的这本书的笔记


《 重读古典 》 的读书笔记

更新于:2019-07-09 09:04

 《重读古典》,李书磊著。开启书扉,受书名吸引。我想知道他人读古典会是什么感悟,与我会心有戚戚焉?犹如物以类聚,思想独行太久也会渴望找到同类,哪怕是跨越时间空间的思想交集。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读古典也是现代人在古典中寻求精神抚慰人格塑造的一种实践,古往今来阅读古典,从来不乏同道。

     李书磊的《重读古典》, 是作者读古典书籍而随心所愿记下的点滴感悟或读书笔记,篇幅短小, 独立成篇, 各篇又按作者阅读古典书籍名目结集分门别类。据此,全书篇目作者自己分为了六部分加上后来补编部分,分别为:《诗经》血缘、《唐诗情结》、元曲关系、《三言二拍》的领悟、《聊斋》的精神、《红楼》纲领、补编3篇。

  《唐诗情结》收录的《唐诗三百首》、《格律的意义》、《宦游与漫游》写得较好。 《诗经》血缘收录6篇,可能是古今评论《诗经》的文牍浩繁,读来共鸣指数并不高。当然,读书札记本就是记录个人感悟,与个体阅读体验心境甚至个人阅历高度相关,故无所谓高下,也无需评判,各人有各人审视的角度。

    根据自序 ,《重读古典》写成时间, 是在作者二十六、七岁这段,时间跨89年冬至91年冬,对于86,89,1960年代的人本能地会有一段深刻的记忆。当时作者应属大龄青年之列,在北京西郊赁屋奋读,现实生活中精神上或多或少应该还是存在无法排遣的状况,猜测甚至爱情也是无依无着(没有考证,妄猜,无恶意与冒犯之意)。这点从他的《诗经》血缘篇《河边的爱情》一文中可以窥见端倪。

  《诗经》中不乏脍炙人口的经典----作者归拢一律称为关于河边爱情的诗。但古人绝不会象作者解读的那样,因为面对逝者如斯夫的人生匆忙、时光稍纵即逝无法把握、因为生命无依的惶恐而转向从爱情中寻求生命的救赎。作者之所以琵琶反弹,我只能妄猜与他当时精神的苦闷爱情无着有一定关系。

   关于《诗经》,传统的诠释:《诗经》又谓《诗三百》,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雅》,《颂》是正声雅乐,朝廷宗庙祭祀乐歌,《风》为周代各地歌谣。 常识一致认为《国风》和部分《小雅》属民间文学,《大雅》和《颂》属于庙堂文学。

  《诗经》内容丰富,是商周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我认为,如果我们以现代语境里的民谣或民间文学来理解《风》肯定会存在误读。"诗"的形式是高度升华的精神生活的表现,在古代不可能属于庶人阶层(对应大夫和士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创作,虽然过去很多资料包括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一介绍中国诗歌起源时,便照本宣科谓最早的诗歌是口头传唱的歌谣,是社会生活的艺术概括,是劳动的真实记录,但这并不能表明歌谣的创作者就是劳动人民。尽管作为《风》的歌谣可以表现庶人阶层(或劳动阶层)的生活。

 处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个体,从古至今从来不可能产生高级的精神生活。《诗经》产生的时代,是西周(商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当时的封建宗族社会阶层等级划分十分严格,加之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导致生活物质生产资料高度集中掌握在贵族阶层,凭这一点就决定了《诗经》的生长从一开始从物质到精神都应该为宗法贵族体制掌控。所以我倾向于《风》也是属于士阶层并非属于"里巷歌谣"的观点。那么,《诗经》中河边的爱情更多的应该是士阶层抒发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而非是转向生命的救赎。

   爱情从来在古代士的生活中都不是全部(包括在现代生活中),它们只是属于生活中的某段经历,只有锦上添花之功用, 但不排除对女人而言极有可能是全部,比如后来我们知道的陆游与唐琬的爱情。

  《宦游与漫游》,提供了阅读李杜诗词时的多视角。杜甫的宦官身份及宦游经历,成就了杜诗心怀天下的风骨、庄重(严)和中规中矩。作者行文中难掩对一生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漫游者李白的推祟与向往。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羁绊,决定了社会个体不可能无拘无束游离于种种规则之外,所以李白的横空出世是唐诗历史中的惊喜,他的天真率性甚至放恣,为后来的文人雅士树起了一座可望不可及也无法效仿实践的精神丰碑。所以作者深情地写到:"对于我们这些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来说,杜甫再伟大也不过是一片司空见惯的家常风景,而李白却带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遇而不可求的异乡情调。"

  《天才》一文收录《唐诗情结》,年轻的作者从读李白李贺李贽的诗中引出了社会某种畸形现象的存在,即“干掉天才”维护社会公共价值。我只能说谁不曾年轻过,血气方刚的作者当时也有过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思想。

    2017年农历新年读李书磊的这本读书札记。记下感想实属多余迂腐----没见过还有写读“读书札记”的札记的。于是,我决定以作者《新年的平静》(收录在《唐诗情结》)读后感来终结:中文系的男生再如何的思想深遂,也难免矫情,年轻时应该都划入理想的恋爱对象。你没看错,是恋爱不是结婚。


作者:鱼沉渊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8df4a879b9c7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