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若辰的日志

白若辰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思考与交流 白若辰

白若辰
更新于: 2015年7月19日 00:18

 

思考与交流

河南省实验中学 高二十四班 白若辰

1.《“信古、疑古、释古”论评》《从“疑古”走向“正古”》两篇文章是怎样评价信古、疑古、释古三派观点的?两位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两位作者的观点?

前者就各个学者大家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评价,同时也发表了笔者自己的观点:信古、疑古、释古三派各具有其现实意义,而对古史的研究,一定要服务于现实,要立足于社会,把握学术走向,才是有意义的。

后者更着重写中国古史学的发展走向,就历史学派进行了逐一分析。认为在古史研究中要持“正古”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努力接近历史的真相。

我认为在当今时代,我们都喜欢“用事实说话”正如《记忆即生命》一文中所说,但我们都宁愿了解历史真相,也就是文章中记忆的本真,即便它是残酷的。因此,在我看来接近历史真相是史学研究永恒的目标。

2.托克维尔、王元化对法国大革命和五四运动分别提出了哪些超越前人的观点?你是怎样理解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看法的?请拟写一个三四百字的发言稿,和同学交流。

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产生的新政权的作用是将散布于整个社会中的一切零散权力和影响,全部吸引过来。

法国大革命由人民赞同,由人民动手,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分权制衡就是将无限制的政府中央集权制和占绝对优势的立法团混合在一起

人民对自由的热爱不是来自于自由所带来的物质利益,而是一种思想的蜕变

王元化反对激进主义。认为“五四”未完成的任务应当继承,但是“五四”思想需要深化,而不是重复;那时以西学为坐标来衡量中国文化,是和国外那时盛行的西方文化中心论有着密切关系;过去写“五四”思想史很少涉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是表现五四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四”时期提出的个性解放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国传统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压抑个性。“五四”时期反传统反得很历害,但意图伦理的传统却一脉相承下来,这是思想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思想领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意识形态化的启蒙心态问题。今天仍须继承“五四”的启蒙任务:但是“五四”以来的启蒙心态,却需要克服。所说的启蒙心态是指对于人的力量和理性的能力的过分信赖。

一般人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理解都是一切历史都应当放在当代社会中来讨论才具有意义,一切历史研究都应当服务于当代社会,对历史的研究要着重于历史事件相对于与当代社会来说的意义与影响。

但我认为任何时代的历史在当今时代人们的眼中,就必然带有当今时代的色彩,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要秉持还原历史真相的原则,尽量靠近真实,摘掉有色眼镜。

3.结合《有选择的社会记忆》《记忆即生命》两篇文章,说说什么是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有什么价值。

社会记忆的定义:是群体性的、有选择性的、可操控的、具有肯定现存社会秩序性质的对历史事件或思想文化的社会评价和认知。

社会记忆的价值: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个体的记忆,可以增强社会个体之间的凝聚力,可以激发社会个体的精神力量。这三点在不同的条件操控之下可以变成出很多种不同情况。如在集权统治下,受到操控的社会记忆会影响人们对集权暴政的评价,会加强人们的集体归属感,会导致为集权服务的宗教狂热。

2.康纳顿说:“个人生活的叙述,是相互关联的一组叙述的一部分,它被镶嵌在个人从中获得身份的那些群体的故事中。”请结合《安妮日记(节选)》《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我眼中,安妮在二战中的记忆代表了二战中一大批受到迫害,被迫流亡的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回忆,她个人记忆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个人本身,而是成为了时代的烙印。

再说说那一座座城,它们饱经沧桑,无数人来来往往生老病死,都发生在这城市之中,它成为了个人记忆的寄托,丢了城,回忆便没了根,群体的发展又怎会长远?个体的记忆不是孤立的、偶然的,而是从属于时代之中,从属于历史之中,是群体的、必然的,而这些个体的记忆,将反过来影响其他个体的记忆,从而构成了社会记忆。而社会记忆一旦丢失,又何谈个人的故事呢?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