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昆虫记》
回归《昆虫记》 作者:李君利
是在这个假期才开始阅读《昆虫记》的。
开头并不觉得吸引,只是觉得法布尔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是奇迹,而奇迹是需要被阅读的;只是感动于生物学家有着文学家般优美朴素的文笔。
一页页往下读,在少数认识和更多不认识的虫子们的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故事中一再徘徊,渐渐地走进了昆虫世界,才发现它们演绎的也是与人类同样命运的悲喜剧,感动与铭思一再袭上心田,昆虫的故事和古希腊戏剧一样催人迫切、令人心动!
因此,法布尔可以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物描写(甚至歌颂)我们身边被忽略的微不足道的虫子。这种对昆虫无条件的爱,对微小生命无限制的爱,感染感动了我,唤起了我对生存态度的重新认知,对生命伦理的重新思考。
想起36岁生命中毫不在意的随处随时碾杀的昆虫;想起在课堂上一本正经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保护昆虫以保护人类;想起自己只是将关注弱小生命定义为完善修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不由羞赧过往认知的荒谬:昆虫的生命应当得到尊重,但尊重的最深层理由不是为了涂抹修养、保护自身,而是因为——所有的生命是平等的!法布尔用一生的观察与记录告诉我们,人与昆虫同是大自然众多的子弟平民,并没有高低轻重之分。
又想起女儿6岁的日记《一只蟑螂过马路》。孩子为蟑螂停停爬爬的冒险而屏息、躲躲闪闪的脱险而庆幸,但最终蟑螂被车轮碾成一片薄薄的印记。其实很奇怪在都市喧嚣晨曲中,女儿如何听见那蟑螂死前的悲鸣和身体碎裂的啪声呢?记得当时有感动,但更多是担心:太同情关注微小悲欢,未来生活会让她承受更多的痛苦呢!
女儿长大了,可以不在意地掷出拖鞋砸死蟑螂了,对路上动物成片状的尸体也没太多感触了——一次躲避不及车轮碾上一只狗的片状尸体,女儿只是惊呼:妈妈,脏呀!
担心没有了,但高兴也不多,多的是麻木的理所应当。直到这次认真地阅读昆虫记,一些前尘的往事慢慢涌上心头。依稀记得自己幼儿时对于生命也是很在意的,不管那形式是细微的还是宏大的。细细回顾接触过的幼儿,稚子眼中的生命好像都是很平等的呢!
那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天性中对弱小生命微细事物的本能关注弱化甚至消失了呢?是在大小取舍的进化中吗?是在尘世繁芜的迷离中吗?
200年前,在那个所谓生产力成倍增长的人类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万物灵长的嚣声中,在征服自然的掠夺中,在欲望膨胀的疯狂中,仅有法布尔一人本着赤子的灵光,保持着平视自然万物的自省,孤独地抒写了一曲昆虫的赞歌。
200年后,当身边不再有昆虫的鸣叫,酸雨腐蚀着视觉,钢筋分割着蓝天,人类称霸自然的笑容还没有来得及绽放,生态的陷阱已对人类张开大口。
于是,人们开始重读《昆虫记》;于是《昆虫记》先后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新世纪读书界引起一次次轰动。法布尔不再孤独了,追寻着昆虫记的灵光,生命最初的认知正在回归,生命平等的伦理正在重建!
- 所有评论(1)
-
赵静《昆虫记》的成功是法布尔坚持的结果,令人非常敬佩!法布尔的这种精神首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书我只在图书大厦里翻了翻,没有仔细读过,但无论有多少版本,这绝对是好书,值得推荐和阅读的书,不高深莫测,不学究化,通俗易懂,不但能够扩展知识,对昆虫行为会多了许多感受和理解,我们人类也是动物,昆虫们也是动物,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昆虫们也有他们自己的社会、既定的行为规范和制度,非常神奇,只是人类了解的有限而已。读这本书,如果结合一些相关的科普记录片效果会更好,比如BBC的一些自然系列视频(网上都可以免费下载的),我自己看过一些,昆虫的世界相当震撼!2015-11-05 14: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