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史家小学和谐教育“密码”
带着对史家小学“和谐教育”的肤浅理解,走进史家;带着对卓立“明星校长”的模糊认识,走进史家。21天的挂职学习,我看到史家小学的和谐教育彰显在“把史家小学办成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和孩子的未来托付给我们的学校”的共同愿景中;彰显在没有呵斥,只有尊重,没有约束,只有释放的管理中;彰显在教师与学生共同用默契演绎精彩的课堂中;彰显在步步皆是景,景景育真人的校园环境中……我在走,在看,在问,在听,在记,更在思考,在总结,在提炼,在内化,在升华。我一直在想:这和谐教育成功的秘诀何在?整理完两万余字的学习心得,翻阅完两本学习笔记,我想从我的视角上来解读史家小学和谐教育的“密码”。
密码之一:卓越的校长——固化感召力。
从第一天行政例会不回避学校问题的真实,到第二天全体教师会解决问题的雷厉风行,再到第三天校长报告会介绍史家小学历程的“用心做教育”,到第十五天座谈时的“总要把事情做得更好些”,卓校长在我的视线中逐渐清晰。
2900多名学生,66个教学班,200多名教师,每天都有外地来参观学习的校长、老师,还经常到外地去做报告,这样一位校长却能注意到刘力平老师为孩子擦头皮屑的细节。“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卓校长的卓越源于他对细节的诠释。
为了不给仅来史家一次的家长留下“高高在上”的印象,他不惜用一个小时来跟家长解释不能接收孩子的原因。为了保证孩子们10分钟的课间,他不惜把学校放学的时间顺延5分钟,把校车、家长接孩子的时间同样顺延了5分钟。对我们眼中几近完美的课围绕科研课题,他围绕教学目标继续“挑剔”,拨正学校教学的航向。在我们与他的座谈结束后,他又坐下来问我们对史家小学的工作有什么意见……
干练的王校长说:“他善于把问题抛给我们,激起浪花。”诗意的王主任说:“我感激卓校长一辈子。”人正、心直、口快的孙蒲远老师说:“卓校长有他非常不一般的地方。”一个干练、豁达、人性、精细,追求卓越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丰满起来。
而我们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教育,很容易有点成绩后就沾沾自喜,得到肯定后就固步自封。从井口跳出来,看看天到底有多大,我们就不会再做夜郎自大的美梦。
身为学校的领导者,我们都应该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教师信任自己,亲近自己,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都应该从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孩子的终身发展出发,保持精益求精的教育激情。我们都应该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有“用心做教育”的朴素情怀。我们都应该时刻审视自身,审视教育,善于发现问题,不回避问题,用积极的心态未雨绸缪,用教育的智慧来突破瓶颈。这样,我们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才能带领全体教师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密码之二:卓越的团队,催生执行力。
《探索和谐教育》一书中说:“一个学校,不可能人人都是全市、全国最优秀的,但是如果能形成最和谐的组合,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个集体就可能成为最优秀的。”
卓校长把史家小学优秀的领导凝聚成“最和谐的组合”,从而锻造出了一个卓越的团队。
无论是用小纸条上的思考题让教师感悟做数学思想,反思自己教学的陈凤伟主任;还是为史家小学学生“争星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李晓鹏主任;亦或是评课时结合理论头头是道,联系课标一语中的,主抓后勤的南春山校长,都让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读出了睿智,看到了厚积之后的薄发。
王文丽校长“把教师推进教科研”的做法让我们茅塞顿开。她让授课的英语教师在评课前先去统计四个单词,学生掌握的情况,然后用数据说话。她就是这样用科研的眼光看问题,并在潜移默化中让教师认识到用科研的方法可以解决一大片问题。她还为有科研愿望的教师指点迷津,甚至亲自为他们修改论文,让这样的教师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和影响一大批人。
怎样才能“把教师推进教科研”?她所说的“想带教师搞科研,自己先得懂科研。”最能说明问题。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先弄懂什么是科研,为什么搞科研?科研该研究什么?怎样搞科研?怎样带着教师搞科研?那么我们就能在自己的周围创造一个气场,用自己的高站位,用三五人的榜样引领,带动整个团队尝到科研推动教研,研究中工作,工作中研究的乐趣!
“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王秀鲜主任,抱定“不能对不起孩子”的信念,总是在追问“为什么?”,总是能从生活中发现教育的影子,总是在生活中验证语文教学的真谛。
她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因此,不管是说课还是评课,她都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目标对号入座,都从孩子终身发展的高度去思考。
她从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感悟作文写什么,怎么写;用《说文解字》的知识,指导教师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她还经常把多角度思考问题等语文思想渗透在跟学生的谈话当中。如此深入浅出,才是她更高明的地方。所谓把书读薄,再读厚,又读薄,应该就是她这样吧!
为什么她能在工作、生活中那么游刃有余?我想源于追问的习惯。如果我们在校园里,班级里发现了一种现象,能够去追根究底;面对学生的问题时,能够换位思考,能够本着学校的教育理念,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上去思考,那么我们的教育会呈现怎样的一种诗意和写意的状态呢?
史家小学的每一位领导,都有独到之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不由不让你猜想这个卓越团队成功的秘诀。“无情岁月增中减,无味诗书苦后甜”,不断地充电、学习,大概是秘诀之一吧?
王校长说:我们决不是校长手中的粉笔,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王主任说:对待校长的意见,我们的态度是虚心的,执行是有自己想法的。有个性、有想法、能创造性地执行任务,大概是又一个秘诀。
密码之三:卓越的理念,提升工作力。
我不想回顾卓校长是怎样在继承的基础上深挖内涵,最终敲定“和谐教育”这一特色的;我也不想罗列卓校长带领史家小学教师打造了哪些辉煌的“第一”;我只想探究“和谐教育”到底是怎样内化为教师需求,升华为教师理念的?
一直感慨于史家小学的教师团队是具有战斗力的团队,而洪伟书记却说史家小学这杯浓茶被沏淡了,2003年迁入新校址后,教师人数以每年30人的速度递增,理念的碰撞在所难免,132人的正副班主任队伍,管理难度可想而知。难能可贵是史家的领导班子没有沉浸在学校迈上第三个台阶的蓬勃景象中,而是发现了教师队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在史家小学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迅速融入和谐教育的氛围。他们通过多种措施来解决这个难题。
德育队伍建设进行了调整,专门针对刚毕业的新教师和刚调入史家不满三年的教师分别成立了培训小组。由专家、老班主任对他们口传心授,让他们尽快熟悉史家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工会活动不是简单的教师联欢、竞赛,而是“家庭游”。每位教师带两个家属出游,在享受亲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友情,从而让教师之间的摩擦、隔阂消失于无形。
共青团活动富有青春活力。每年10月份都召开新教师座谈会,给新教师畅谈感受的机会,让老教师为他们拨开迷雾。孙老师在《美丽的教育》中说用学生的感受强化学生的优良行为。这不正是这个高招在教师身上创造性地使用吗?汪忱主任在那次座谈会上谈到自己脱胎换骨的蜕变时,不正是对他自己行为的固化,同时也是对其他新教师的同化吗?
我在想:我们借“三德教育”、双健康教育活动的东风,已经把师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我们是否可以在理论学习,元旦联欢之外,再创造出一些新的火花呢?我们可以在活动的形式上创新,例如趣味运动会,才艺大比拼……我们也可以在活动的人员上创新,让教师带上父母、公婆、爱人亦或是孩子来参加活动,共同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我们还可以在活动的延续性、系列化上创新,我校的“丁香花”师生演讲比赛震撼了每位教师的心,我们是否可以让教师用三五百字的随笔记录自己当时心灵的声音呢?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对教师,亦是如此。活动不光可以让教师身心健康,更可以将学校的理念内化到教师的思想中,固化到教师的言行中,相信我们也可以做到。
密码之四:卓越的目标,凝聚战斗力。
卓校长说:“校长的思想不是一句话就能贯彻到底的。”行政听课是他在教学中贯彻和谐教育的载体之一。
我一直在困惑:这么忙的卓校长为什么还亲自深入课堂,为什么要拿出一节课听,两节课评,这些“浪费”的时间,怎么不用来干更重要的事呢?但后来我由衷地感受到:他舍得浪费时间是正确的。行政听课就是最重要的事。它有两点好处:一是创造人人从不同角度关心教学的氛围,提高行政评课的能力。二是通过行政听课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马上协调解决。
几次参与行政例会,我发现卓校长总是牢牢抓住学科特点,课型特点来评课,总是牢牢把握住“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课题研究来评课。他用这个大方向,把所有教学干部,所有教师的视线都吸引过来了。
尽管卓校长为此还是头疼,我却透过行政例会有了一些感悟。一是理念的贯彻需要一个过程。史家目前的课堂是卓校长努力的阶段成果,不难想象,卓校长带着他的团队一路朝着既定目标走来的艰难。这让我更深地认识到:特色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理念在强化与升华前,都要有一个长期的灌输和渗透的过程,还要有一个长期的感染和熏陶的过程,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个过程,并科学地推动这个过程。二是工作的高效需要目标的指引。没有对目标的强化,就没有课堂上师与生,生与生的和谐。这种小点突破的方法,让和谐教育的理念,逐步通过课题研究,通过行政听、评课,内化为教师的课堂行为。不论什么工作,都需要首先确定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安排进程,最后扣住目标衡量成效。在工作过程中,坚持正强化,坚持“迈小步,快步走”的原则,可以让教师逐渐入轨入辙,让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让我们的工作更高效。
如何将理念贯彻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如何正确看待贯彻中教师从服从到认同,最后上升为理念的过程?如何象转化后进生一样正确认识教师在这过程中的反复?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在实践中去探寻答案。
“咬着牙坚持”做正确的事,认准了目标,就为之竭尽全力,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就是正确地做事的法则!
密码之五:卓越的教研,培养创造力。
史家小学的学科教研紧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这个课题。数学组教研活动进行案例撰写的培训时,陈主任刻意让老师们看她推荐的这两篇案例的教学目标是如何确定和阐释的;语文组教研活动时,结合《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学会查字典,王主任认为字典应该摆在学生的课桌上,课上可以随时查阅……我想:很多时候,我们把课标甩在一边,把目标当作摆设,为环节而设计,而不是为目标而设计,为大纲而设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设计。
更让我浮想联翩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教研形式。
听完两节四年级语文课《生命,生命》,并参加了教研活动后,细心回味,感触弥留心际,主要有三点:“新”,两位教师分别执教同一课文的两个课时,用同一个班的学生,体现了教学的延续性,又雕琢了两种课型。“和”,每位教师即使是只言片语,也都有独到见解,并决不隐瞒,藏私,折射出史家小学“和谐教育”下教师专业化发展、团队协作的成功。“深”,不论是课堂上内容的挖掘,还是研讨中思维的碰撞,让我听出了每位教师功底的深厚,对教材理解的深入。
为什么史家小学的教师不简单?王校长关于“团队反思”的介绍让我豁然开朗。同学科,同年级组的教师共同听A教师讲课,然后大家评价,交流,共同反思。A教师调整教学设计后再讲,大家再听,再反思。这样一周听A教师4次课。下周继续听A教师的课还是换B教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能猜想到A教师在这种团队反思后,即使就这一周,也会有质的飞跃。
由此,我又想到了王主任的“刻”课,想到了我们高校长常说的“磨”课,这不是异曲同工吗?我们所欠缺的是这种短周期,单目标,重团队的集中密集的“磨”课。这样的团队反思,可以让团队力量逐一体现在每个教师身上,让教师在大家的托举下快速成长、成熟,然后再去托举另一位教师成长。这种良性循环,使教师队伍不再是一潭死水,充分利用了教师自身的资源,整合教师的优质资源,让教师自身价值在团队中放大,从而使学校教科研激荡出更多美丽的浪花,美丽一片教育的海岸。
卓越的校长可以固化学校理念的感召力;卓越的团队,可以催生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卓越的理念,可以提升领导干部的工作力;卓越的目标,可以凝聚教师团队的战斗力;卓越的教研,可以培养全体师生的创造力。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