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的日志

孙彩文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孙彩文:什么是教学勇气?

孙彩文
分类: 读书叙事
更新于: 2016年3月13日 16:54

这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教师来说,是一个似乎从未想过的问题。至少对于我而言,教学首先是自身的职责和义务,教学的过程就是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过程。与许多教师一样,我孜孜以求的是教学的理念,魂牵梦绕的是教学的技艺,而不是什么“教学的勇气”。要完成一个已经机械化的教学过程,我不需勇敢,也无须勇气。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早有人说过:生活是经不起追问的。那些看起来习以为常、天经地义的事情,一经追问,就漏洞百出,张皇失措了。 

美国教师帕克·帕尔默就是这样的追问者,在《教学勇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美)帕尔默著,吴国珍等译)这本书里,他通过对教学勇气的追问,建立了这样一个信念:优秀教学不能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这一信念与教师的心灵有关。很少有人像帕尔默一样,如此关注教师的心灵,并以如此的方式进入教师的心灵。因而,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引导教师返回内心,走向自我的书,是试图超越于外在的技术、技巧,而走向内心的书,是一本涉及到教师的灵魂奥秘的书”。帕尔默提醒我们。教学不外乎是人生中的心灵工作,是生命本身的一件乐事,既游离于学科又与学科关系密切。教学对于教师本人最大的价值在于,教学滋养着他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在他看来,任何一本讨论教师的书,都不能不涉及到教师的心灵问题,都应该以某种方式去探索教师的灵魂奥秘。 

提到教师,人们常常马上想到的是教学,是艰辛的劳作,进而联想到奉献精神,仅此而已。似乎“奉献或牺牲”就是教师全部的灵魂奥秘。在这样的灵魂世界里,教师的灵魂是圆满的、完善的,笼罩其上的天空始终是晴空万里,彩旗飘扬,这样的灵魂始终流光溢彩。与此同时,教师情感中的焦灼、困惑、迷惘、痛苦等心灵风暴常常遮掩在黑暗里,教师心灵中的软弱甚至懦弱,常常被视而不见。在以往,教师的勇气,是朝外的,是面对学生和教学之事的,因而是与自己无关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常常被教导,要勇敢地面对教学中的困难和失败,要无惧地面对学生的挑衅,换而言之,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迎接“外部”的挑战,很少有人告诉他们如何迎接“内在”的挑战,很少有人直截了当地相告:你需要回到自身,你需要返回内心,直面你的内心,透析精神懦弱、心灵浮躁、灵魂无根等种种心灵的缺失,将它们勇敢地挖出来,置于阳光之下,日日揣摩反省。 

在教学中,教师之所以常常缺乏勇气,是因为我们往往把这些困境归结为外部环境,归结于学生,但很少归结于自身,很少从自我的角度去寻找教学困境的根源。我们缺乏面对自我的勇气,当自我受挫,遭遇伤害之后,立即匆匆忙忙地奔赴外部,寻找可以疗伤的止痛药和安慰剂,然后把它们像膏药一样贴在创口处,像遮羞布一样遮挡自己的隐私。殊不知膏药下的伤口正在持续地腐烂,遮羞布里的隐私正在发生隐秘的癌变。帕尔默的意义就在于揭开了灵魂的伤疤,让丑陋的、腐烂的、触目惊心的伤口裸露出来。他以充满激情的理性方式对教师的心灵说了真话,这是一本说真话的大书。种种关于教师心灵的真话,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教师具有对自我的恐惧,害怕打破心灵的幻象,害怕看到那个因幻象消失后裸露出的存在着种种缺失的“我”,因此,他缺乏返回自身的勇气。这句话背后的预设是:教育者首要的任务不是塑造别人,而是重建自身。 

仅仅把教师视为“牺牲者”,并不能简单地视作具有“教学的勇气”,如果同时牺牲掉的是返回自我、正视自我的勇气,如果这样的牺牲是以丧失自我存在的价值为代价,那么,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懦弱的牺牲和不道德的牺牲,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份报告中所言:“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 

如果教师敢于牺牲自我固有的种种幻象,敢于因承认心灵的缺陷而牺牲对自我的种种预设,敢于牺牲一遇问题就归结于外部因素的教学习惯,这样的牺牲,可以称之为完美的牺牲和有道德的牺牲,这样的牺牲,就是一种教学的勇气。因为,这种牺牲不仅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 

对教师而言,教学的价值就是能够滋养教师的心灵。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不好的教学反而使自我的缺失弥漫扩大,从而变成对自我生命的伤害。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因教学而伤害了甚至摧残了身心的教师。好的教学之所以能够成全自己,滋养心灵,是因为教师将教学和自身认同、自身完整结合在一起,他不会只顾埋头于教学之术,而不顾教学之“我”,不会把外在的“技术”和内在的“自我”割裂开来。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回到内心世界,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帕尔默看来,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教师把自己的灵魂状态、所教的学科,以及教师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教师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折射了其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教师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他所看到的,他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相反,自身的不认同、不清晰和自身的四分五裂,是不好的教学的源头,是教师不幸的根源。 

能够进行如此好的教学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帕尔默对此不吝笔墨:“好的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好的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归根到底,好教师拥有丰富的关于自我的知识。帕尔默深信,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藏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这种奥秘可以解释教学为什么如此复杂:因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两个过程如此紧密地缝合在一起,随着学生的变化和教师的变化,展现出复杂多变的格局。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与之相遇的首先不是学生,不是课程内容,而是自我。当教师还不了解自我时,他也不能够懂得他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这种对自我的知识,不仅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起始阶段很重要,对教师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至关重要。无论“我”处在教师生涯的什么阶段,无论“我”教的学科多么学术化、专业化,“我”教的东西都是“我”关心的东西——“我”关心的东西就是“我”的自我。这种对自我的关心,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漠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如果教师对自我毫不关心,导致灵魂失守,如何去爱护学生的心灵? 

 因此,教师爱的力量,首先来自于爱自身的力量。随着教学生涯的延续,我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我们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把我们的心灵找回,像优秀教师那样,将真心献给学生?获得这种力量的首要途径就是,返回自己的根基,在自己的根基上教学和思考,同时,将教师的根与学生的根相连。这时,教师的心灵就变成了一台动力强大,心思细密的织布机,“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一旦教师进入到了这样的共同体中,教师就可能重获失去的内心世界的资源和内在的力量。有心灵力量的教师,有完整心灵的老师,才会培育出具有内在力量的学生,才会教导学生获得完整的自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已经是或者即将成为教师的任何一个人,都值得看一看这本关注教师生存意义和心灵缺失的书,都需要将帕尔默的如下一番话作为教学的箴言: 

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是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