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省思策略——唤醒叙事研究能力
群中叙事《三月的小语》,唤做“三月的小雨”倒是应景,朦胧弥散,连绵不停。
春英在梳理一周工作,她对两个中年老师的问询停留在她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我仔细读着,那刻情景在定格:
“昨天你们组该参加二年级数学研训,多好的成长机会为啥不抓住?别人参加,你却在上课?”严厉的问话使得老师有点尴尬。
“我想上完课就去给感冒的孩子输液。”
“那你这个情况跟谁沟通了,为什么让副校长在马上要开始研训的时候却找不到你?怎么都四十不惑的年纪了,还不会对自己的与人相处能力负责?”
春英此刻的觉察是自己生硬的态度被“输液”这个词刺激了一下,问语稍稍柔和了。
“我的身体刚好,孩子又感冒了,我不是故意和学校做对,我就是想上完课就给孩子看病”此时,老师的眼泪夺眶而出……
“孩子生病应该去看,但是不能因此就有理了,就可以不顾忌学校的制度,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至少得提前打招呼吧?”春英的声音不再高亢。“你就只要求学校理解你,那你眼中有学校吗?研训活动你都可以自行安排自己不参加?”
老师哭着、听着,不再说话……
我的心咯噔一下,是同情那位老师吗?还是春英觉察背后的不失强势?继续读,第二个问询正如春英自己的感觉,语气亲切多了:
“你为啥没有跟副校长说明情况,结果研训时找不到你,手机都不接呢?”
“手机静音来着。”老师在为自己辩解。“我不是就不想参加,我觉得现在的我压力好大,公公在保定住院,婆婆侍候,老公工作忙,我还要工作还要照顾孩子……”老师泣不成声。
“四十不惑的年纪了,却不会调节好个人和学校之间的矛盾冲突,岁数长了,心智却不长,你的沟通到位了没?反思一下吧,你哪点做的还不够成熟。”这样说着,春英觉得心里最软的地方被刺痛了,她陷入了沉思……
故事入群,第一个跟进的是若水,故事被激活,她反唇相问:
“我们校长反正不这样。我们学校每一位老师家里游骑兵困难,我们校长总是第一个知道,而且会在范围之内给予自己最大的帮助。前段时间我因连着上了好几天课了身体不适,课间校长知道了,拖着他那条不小心扎伤的腿愣是替我上了一下午课。 你会吗?!!!不会!!!!‘可是老师在家里学习,又有几人自觉?’反对你这句话!!!!群里面现在的学习哪位老师不是抽的业余时间?太小看老师的自觉性了,就冲着你那样的领导我即使出席了也不学。气死你!!!
若水一向快人快语,故事鲜活,叙事灵动,让人难以招架。
“我想起了前年我办学校内的外墙板报那事情来了。那是一个寒冷的上午,我在寒风里蹬着凳子办板报,校长这时走过来看了一会说,你看你写的字,忒难看了,办好一点,用用心。我当时从凳子上跳下来说,‘办得不好我不办了,要不让我学习学习,校长你来?’我们校长接过我手中的粉笔把那板报办完了,问我,“咋样???”我说:“嗯呐,挺棒!!!”我们校长那手漂亮的字让每个人都佩服。
“春英是幸运的,因为群里有许多出生入死的教师。校长与教师同在一个既相聚又不相识的共同体里,能够听到教师发自心底的感受。”
杨老师的感慨激活玲珑的思辨:
“春英所例举的活动真的有那么大的成效吗?会不会仅是一种表面现象?……会后,好多老师都有微辞,但这些微词,领导们哪能听得到呢?他们看到的是老师们在教研记录上留下的笔记(是要上交的)。这样的研训活动能营造出和谐共进的学习共同体吗?领导与老师是分离的,专家与老师也是分离的!”
“分离?”谁在被谁分离?我们被什么分离着?我回读春英叙事,在校长、教师角色间徘徊,寻找着自己内心的支点。
“读大家聊语,赞同春英两点:一是各项活动的规范有序,二是处理问题的果断,尤其柔心利语之间‘度’的拿捏,身为女校长难得。就事论事看,两位不参加培训教师被校长问询是因为没有事前打招呼,这是学校管理的底线,是起码的工作常规。如果校长放任,副校长老好人,会一条鱼腥一锅。该容的怎么忍都行,甚至可以亲力而为,不该容的,当面点破,流些委屈的泪水,下次长个记性,不是坏事。身为管理者就应该有兄弟的心和校长的‘口’。作为学校的‘礼’文化的坚守者,规矩应该放在第一位,制度文化、培训文化都不可或缺。能理解教师的委屈,毕竟校长教师站位不同,是矛盾的统一体。但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共同敬畏学校文化,‘乐’文化才能自然生成。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体,校长必须为教师的发展奠基。发展是教师个人的事,也是学校的事、教育的事。诚然,有些培训可以自觉自愿,比如读书研修,但有些不可以,比如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说到培训,专家讲座被大家所反感,甚至有时不如一线教师讲课、说课更受欢迎。是研究方向不一样的缘故,好比模特走台,时装只能在红毯上秀,不能穿着入灶台。课堂,是教师常态化的生活,多数教师希望在技术层面解燃眉之急,这恰恰是不在一线的专家的短板。我们群里的校长大都担课,就是为了泉头活水源源不绝。我们这个群,有专家,有校长,有教师,更多声音碰撞,在更开阔的视框中定位自己的切合点,这是我们相遇的福气。做学术也好,搞研究也罢,其实都离不开课堂,真心做教育,做真正的教育,更要植根课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需要在自身完整中有同伴相助,也需要不断地自身认同。春英是独一无二的,她有魄力有作为有担当,一周工作整体联动,校本深化,有血肉有骨架,是礼乐之校的发展格局。不必求全,看好春英,群里的大家是你发展的后劲。”
长长的回语被潜在的概念推着——省思。群里已经习惯这样去“觉察”。回想自己区域推进共同体的艰难,由开始的牢骚满腹,到短兵相讥,到读书聊愈,到课题引领,一路艰难前行,渐走渐远。
今年的国家级课题研究又进入结题环节,读着大家的结题报告,发现“省思策略”已成为全县读书叙事的重要方法之一,推进着常态工作的良性运作。我在梳理教师精神状态转变的四个关键期:对原有观念不满、新观念可理解、新观念合理、新观念有效。这不正是颇斯纳(G.J.Posner)提出的,一个人原来的观念要发生转变,需要满足的四个条件吗?
“省思策略”作为唤醒教师的精髓,在于我们建模“读书叙事”科学的方法体系,建构了“四阶”省思策略。
【阶段一】觉知与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的前提是活化文献研究,我们在共读、综述、问计、研讨中提升自我觉知能力,着力抓了四项工作:共读,文献综述;调研,设计问卷;问计,修正路径;研讨,阶段分享。这样制定出台的计划详实周密,逻辑性、可操作性强。
【阶段二】觉知思的行动阶段
“觉知思行”难点是过程组织。我们发挥行政组织优势,先自上而下对校长进行集中培训,每月一次,听报告、论“道”,在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的觉知思中,磨砺出研究范式。校长再自下而上组织本校“三人行”学习共同体,教师、家长、学生拉手结对,以长线叙事为主共读自塑。采取“四步走”行动学习策略,即以个体的成长故事为载体,先问题会诊、再参与分享,之后学习研磨,最后以“微课”课程呈现,行为跟进。
【阶段三】持续观察与创新阶段
我们在组织与管理中移植、嫁接查有梁的“教育建模”理论,重建持续观察与创新的有效方法。比如“正念一心法”。即在众多的、多元的念头里共生共起,找寻个性化的,土里长出来的东西。这一过程需要由点做射线,不断生发,包括五个环节:内观 、精神舞蹈 、共情、问醒、概念化。我们用的是“词刺激”叙事法,一般由六步组成:捕捉关键词、画面刺激、故事回应、语义拓展、片段梳理、聚焦冲突。
【阶段四】反省及成果公开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素材整理。我们采用“日进录方法”。一是“三步笔记”,包括记录反思、分享回应、讨论修正,这是体验性学习,是共同体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步。二是“卡片分类”,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开放式是把写好内容的卡片分给小组,组内成员按自己需求分类整理。封闭式是把预先定义好类别的卡片分给个人,每个人把自己整理好的卡片内容放入类别。两个流程互逆,对素材精细梳理,重于理性剖析,生发创新理念。
想着自己的经历,我把更多的期待发群:
读今日聊语,有的教师尚不知本群宗旨。再次告知:我们共读的书目是《教学勇气》,从分享实践感悟开始,叙事中沉潜,觉察教育真理,内生教育行动力。希望大家读书前行,灵魂碰撞会更有分量。《教学勇气》作为核心书目,需有大量配读书目,教师可以自选。
《教学勇气》的核心概念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现在我们已经在进行第五章的体验分享——学习于共同体。期待大家为共同体发展贡献智慧,用真实的故事和切身体验融汇教育理想。叙事是自我认知,大家在共情中心聊,贡献者即是分享者。
共同体“读书叙事”是我们群的发展载体,是教师点亮自我的成长通道。我们珍视每一份相遇,在叙事中聚焦,打通教育与自我的阻隔。读书叙事是写作的需要,研究的需要,日常生活的需要。既是方法也是路径。作为书写教育的支撑平台,需要大家倾心同心用心。
叙事,不是简单的写故事。是记事体政论体散文的演化和发展。起于秦兴于唐变于宋。当今,也是研究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质性研究方法,叙事离不开理论支撑,大家多读书,多体验,共同发展奠基体制。我们所以选择读书叙事,是因为贴合一线教师,故事激活故事,共同思考教育,水滴入海,推浪前行。
《教学勇气》是北大吴国珍教授的译书,作者是美国帕尔默,东风西来。我们一章一章推进,是因为我们读不懂,因为“不懂”,所以更有研究价值。“概念图”是读书的拐杖,熟知后可以扔掉。为了不肢解全书,入群的老师需要先完整阅读,然后逐渐深入。群中漫步,少人踏足的心灵之旅,我们有幸结缘,是福报。彼此珍惜,随缘!
又是三月小雨,红日挂在远天,雨朦胧心朦胧,精神投入,从琐碎星雨中自身完整。
(孙彩文 二〇一六年三月十四日星期一)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