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的日志

孙彩文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孙彩文:潜藏的整体

孙彩文
分类: 读书叙事
更新于: 2016年3月15日 09:43

对帕尔默“潜藏整体”论有着极端的好奇,我试图从东西文化中找到让自己信服并能潜心实践的力量源泉。但“悖论”理论一直纠缠着自己,在我的认知范围它是极为“贬义”的概念,我习惯性地把它解释为“错误的”、“矛盾的”。我清楚这是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极端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帕尔默预见的一样:“告诉我你那方的观点,我就可以找到任何方式,管它公平不公平,就以反方的立场跟你争论。”带来的后果是,我们在经验的“圈”中竞争,上升到“德”的高度努力挣扎。适得其反,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矛盾着、对立着,在“排他”中走向下坡。帕尔默这样分析,“这种坏习惯根植于这一事实:我们通过分析透镜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用非此即彼的观点看待每一件事情。不是加就是减、不足开就是关、不是黑就是白;而且我们把现实分离,陷入了一个无止境的非此即彼的争论中。简而言之,我们分离地认识世界。”

和大多数教师一样,习惯了分离的教学生活。比如倡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知识是主线。想一想新课标从2001年推行至今,就教学的“三个维度”这一最基本的理念而言,有多少教师不是分三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预设教学目标?我也这样问过自己,网上的案例不都是这样的吗?上级不也这样要求吗?这样追问陷入“自身悖论”:为了落实三维目标,不一项一项落实怎么可能呢?我们在读书叙事的经历中,大多数教师曾被这样思维背景下的“争论”甚至“吐槽”所影响:一线老师需要的是技术,你告诉我到底怎么教?我自己也是,有时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在走极端,在理论的怪圈打转而接不上“实践”的地气。

教师需要关于“悖论”的知识吗?

这样问似乎有点傻,“悖论”怎能帮助教师获得好的成绩?就像给学生做心理聊愈被质疑一样,“你让学生‘冥想’能得高分吗?还是讲高效课堂的范式吧。”也像送课下乡“点餐”一样,“你讲微型诗考试也没有啊,不如讲群文阅读呢。”我列举这样的例子是想说自己的研究有多高深吗?不是的,试着从“冥想”、“创意”这些看似与教学不相干的“点”开始,可以纠正我们教学的不平衡:对教学技术过分重视,忽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强调客观知识至上,忽视主观契合;过多关注智力,忽视情感对于禁锢或解放思维的重要性。这样想着,自己都觉得枯燥,如果不实践,你会觉得帕尔默是“高大上”,离我们一线的教师很远很远。但尝试着打开一条通道,智能的、情感的,或精神的,依赖它们之间的整体性,完美地交织在“自我”之中。比如“冥想”的画面、“微型诗”的意象,或者其他更多,关键是调出直觉,在潜意识层面把三个维度贯通,你会发现课堂潜在的整体有伟大的力量,导引你的课堂变得不一样:

1.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又是开放的。

2.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

原则的“大故事”。

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6.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这是帕尔默的发现。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样的:课堂是学习场域,有可见的学生、学科和教师,还有不可见的智能、情感和精神,他们的整体性依赖“自我”被伟大事物召唤。内在的“伟大事物”有时连自己都说不清楚是什么,但它真实存在。比如理解悖论,我从建筑上受到启发。那是帕尔默传道的圣索非亚教堂,它是属于基督教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宗教博物馆。我喜欢她的气势恢弘。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楼梯相连,正门顶部钟楼上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似7个音符,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着抑扬顿挫的钟声。圣索非亚教堂“整体”的精美震撼了我的视觉享受,有形无形皆有“道”,道性源出于“道”。

引导我们进入悟道深处,吴国珍教授是最好的向导,她是《教学勇气》一书的译者,对那些跟心灵导师没有什么相处经验的一线教师而言,得到她的引领是人生幸事。我是幸运者中受益最大的,每年跟进她组织的叙事活动,向帕尔默发问一些人生的大问题。参与叙事活动的教师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尖锐的思维触角,在共同体氛围中相互感染,帮助我们的灵性追求向纵深开拓。有些人面对帕尔默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人可能或不敢问问题,因为他们读不懂帕尔默。帕尔默自己也说,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但是,我自己心里十分清楚:有些问题折磨了我半辈子,而帕尔默是可以回答这些问题的那个人,我不想与他擦肩而过。虽然以前读过很多书,教育的、哲学的、心理的,但是,对《教学勇气》这本书的感情,这份依恋和不舍还是头一遭,用五年的时间读一本书,确实让人不可思议。所以我想,帕尔默的平易近人,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可能在其次,在他的笔下,一些抽象的思想变得活泼生动而且有价值,可能是吸引我边读书边实践的重要原因。

了悟帕尔默“整体悖论”的真谛是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集成此思想,认为“道”无所不在。道教逐步衍化形成独特的道性说。《老子想尔注》即主张“一”就是“道”。帕尔默强调“全面认识世界”。博尔以极为恰当的话语,界定了这一悖论概念:“在一定的情况下,发现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地割裂世界,而是靠既此既彼地拥抱世界;在一定的情况下,真理是表面对立事物的似非而是的联系。如果我们想认识那一真理,我们必须学会把对立事物作为整体来接受。”

大约在读这本书到第8遍之后,我开始践履组建自己的共同体,参加全国长线叙事交流活动。首届国际高峰论坛,帕尔默本人说可以出现在现场,吴老师预先安排我做引领,当时我兴奋地一宿未眠。但是,他的行程临时有变,只安排通过大屏幕和大家打招呼,他的气息弥漫在会场。我注意到,参加活动的很多是来自一线的教师,他们的眼睛里都闪动着不易察觉的光,我从来没有碰到像他们那样友善而慈爱的面孔,那份平静和淡然,让你把平时累积的压力瞬间释放。大会交流分享,我本来准备了长篇的讲稿,但由于时间只有半小时,我只讲了开头一小部分,谈了自己对现行教育的认知和带着镣铐跳舞的现实,而我自己的成长故事并未展开。但我真切感觉到,自己显然被“自身认同”这一核心概念打动了,决心从此将自己托付给灵性成长。我记得吴老师曾描述过她专业发展的曲折心路,她说她经常会被内心的灵光所指引度过难关,她提醒我们,“体验”不是成长的目标,专业发展的目标是转化我们自己,内生教育行动力。对包括我在内的多数人而言,或许需要更长时间内心被照亮来消除对叙事研究专业发展的抗拒之心,因为她是内隐的,不会像技术上的提高那样立竿见影。

在参加“读书叙事”活动两次之后,我到吴国珍教授的课堂,和研究生分享我的教育经历,体验吴老师带领学生如何做叙事研究。起初,我只是想在课堂中展示自己,但后期研究生的叙事跟进,自己像被什么强烈的体验所唤醒,仅仅在两天之后,我的生命就发生了彻底改变。我在QQ空间这样写道:“我跟一位人生导师一起度过了我的45岁生日,从此,生命从一岁开始计数。我的血液化为一条溪流,我屏住呼吸,一头扎进流底,在钻心的痛苦中挣扎,直到发现自己原来漂浮在水波之上,有山将我托起。在山顶,我那破碎的阴影哀号着,舞动着长袖,挣脱铐链,撕下面具。是离开的时间了,我像鸟儿一样飞,阴影在后面追赶着我,我跌落在湖面上,湖面映出我的倒影恐吓我。”这是梦中的意象,我想做飞翔者。

自那以后,我知道自身是悖论的整体,就像课堂是潜藏的整体一样。理智上,明白我要改变“是与非”的认知模式,全面地认知世界,但是,对于我与大多数教师一样,最困难的就是怎样做到这一点,怎样从潜意识底层了解转变为亲身体验?感谢吴老师和她的译书,让我能够在这条路上蹒跚起步,我想走得更远,不过,即便像我今天这样,已经比原来好多了。我珍惜心智上获得的完整,在理解自身完整的心路上向更深微处沉潜。

(孙彩文 二〇一六年三月十五日星期二)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