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的日志

孙彩文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孙彩文:相遇无条件的爱

孙彩文
分类: 读书叙事
更新于: 2016年4月8日 11:24


读晓斌《柔眼看世界》,感恩他与儿子的相遇。

孩子玩手机不睡觉,晓斌由“心中不满”“要求他立即停止”到“离开了他的卧室”,想“采取合适的方式,既温柔又有边界”,因为他认识到“如果靠柔眼的功力,人会开放视野,放眼世界”。

“既温柔又有边界”是柔眼功力的心灵修炼,是晓斌的睿智。“边界”在哪里?我们能否触摸到?换句话说,我们能否走进孩子心灵,相遇他的感受?

一直在研究“相遇”。相遇给我的感觉如糖与糖罐。父亲是糖罐,儿子知道躺在他的怀里很温暖。但糖罐要装许多许多的糖,而糖迟早要离开。

第一次懂得“离别”是在襁褓中,每日妈妈用压枕把我倚在炕头,她自己下地干活,任凭自己怎样哭闹都不会有人理睬。长大后我喜欢躲在角落,不喜欢有人陪伴。直到现在,和众人合影,我也会站在边上。在家里,独自一人吃饭会坐在地板上蜷缩起身子,这样感觉好舒服。原来以为是自己习惯不好,后来参培国家二级心理培训师遇到类似案例,才开始观照自己内在的小孩,接纳她、呵护她。

懂得了“离别”才知道“相遇”的重要。一直自己带女儿舍不得放手给婆婆。上初中要每天给女儿梳辫子,上高中每天早晨5点起来做早餐,晚上陪读到12点。不是溺爱,是想用亲近的方式读懂她的感受,也让女儿读懂母亲无条件的爱。记得女儿一岁多的时候,还不能用语言完整表意。那一晚,她缠着我讲“大象”的故事,大象是女儿的玩具,每晚的故事都离不开它。女儿指指饼干,我讲“大象吃饼干”,女儿指着奶瓶,我讲“大象喂小象喝奶”,她还不满足,又指苹果。我意识到我和女儿的感觉在分离。于是,摸摸她的小肚子,柔声说:是不是这里饿了,想喝奶了?女儿用大象的鼻子捂着嘴,轻轻点点头。女儿知道晚上吃东西会牙疼,我不会允许,所以在用另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想想玩游戏的孩子,他想表达什么?或者他缺失什么?

很喜欢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当然我是基于我的理解才喜欢这句话,即“在性相近的情况下,因后天所习不同,而致个人成就相差甚远”。这里说“性相近”是假设,“性”在有些本子上是“生”,有“天然”“本质”的意义。如果“游戏”像“吃”一样,是相近之“性”,“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习”字本意是小鸟学飞,引申为反复做某事。想想如果我是晓斌,我会离开儿子的卧室吗?那我又将选择怎样“相遇”的方式呢?

读晓斌的故事,总感觉有些不解渴,故事背后的思想渗入灵魂,可是需要行动上往前迈一步的时候,总会笔锋转移。孔子在另一个地方说得明白: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不是说人天赋之性都相似,孔子理解的爱是有“等差”的。

晓斌的爱是细腻的,毋庸置疑,恰如冰心对母亲神性的领会。小说《悟》中星如作为冰心思想的代言人,以传说中一盏长明不熄的母爱之灯照亮手中的笔,写给钟梧一封充满爱伦凯式文化哲思的信——“我的环境和你的不同,说别的你或不懂,而童年的母爱的经验,你的却和我的一般。自此推想,你就可了解了世界。茫茫的大地上,岂止人类有母亲?凡一切有知有情,无不有母亲,有了母亲,世上便随处种下了爱的种子。”

吴老师例举一位十分优秀的小学老师的体验。她教两个一年级班的语文,她任班主任的班,柔眼功夫了得,无限贴近学生迷恋学生的成长,入学130天孩子们的惊人成长已经惊动家长,惊动新调入的著名学校,但是,另一个班,班主任是利眼,居然一个学期两个班的语文进步就差距很大了,开学摸底那个班的基础还好一些。在利眼的恐惧氛围中,这么优秀的语文老师给孩子们上课,就会对接不上。吴老师说柔眼后面确实潜藏着万物之母大智慧。

和让孩子“停止游戏去睡觉”一样,“利眼”是有条件的爱。而接纳、同感、关注、关心、关怀、贴心等等,都应该是无条件的。晓斌说:“我应该理解他的感受,从而采取合适的方式,既温柔又有边界。”接下来,我期待晓斌怎么做呢?《大学》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

“一”究竟是什么?《卫灵公》篇中孔子和他的学生端木赐有这样的对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正是基于“性相近”,孟子才提出人人可为尧舜。

人心向善,皆有四端,但是能不能做到,则是后天工夫,是“习”的问题,是“柔眼”的功夫。

(二〇一六年四月八日)

 

****

群叙事:柔眼看世界( 蓝田县洩湖镇崔坪小学   侯晓斌) 

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批评、指责、控制、反抗、不好的行为,我们有时会产生“‘利眼’现象中的强烈的充满恐惧的、自我防卫的紧缩反应。”而这种”“利眼”的现象让我们产生或打或逃的不好的反应。清明假儿子感冒了,很重,还打了点滴。我想着假期在家让他多休息对身体有好处,可是儿子不听劝阻,已经晚上11点多了,还在用手机看视频,我就心中不满,要求他立即停止,马上休息。但是他不仅不听我的规劝反而很反感我的干预,我更生气了,真想从他的手中夺过手机,但最终我忍住了,我选择了“逃离”——离开了他的卧室。

今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亲子之间有冲突,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原来是我的教育方式错了。我当时只是站在我的角度出发,心想是为他好,但没有考虑到他的心理感受,没有注意方式。同时,人都是有情感的,尽管我的要求是对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要求他立即停止看视频,他在情感上接受不了,所以不仅不听我的劝告还和我顶嘴。结果,那天晚上他比平时睡得还晚,而且让双方心情都不好。当时,我们双方的反应都是“利眼”的。

我应该理解他的感受,从而采取合适的方式,既温柔又有边界。当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视频也很想把他看完,孩子也一样。我不应立即要求他停止,而若告诉他,把这一段看完就不要再看了,这样的话,他会接受的。

我又想到发生在学校的事。因这一段时间,个别老师不能及时进班,本周开会我强调要闻铃即动,不能迟迟进不了教室。可是今天我校的两位老师已经打铃3分钟了还没有进教室。心想他们是故意和我做对,我的脸色就沉了下来。后来我想他们看到我的脸色以后就能按时进班吗?这又是一种“利眼”。我不应该给他们脸色,但也不能不管。我应该先了解他们迟到的原因,而不能仅凭自己的猜测做出判断。我给予他们尊重,他们也会给予我尊重。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讲:“如果靠柔眼的功力,人会开放视野,放眼世界。”当别人有不好的行为,我们还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就会避免仅凭一己之见做出错确的判断,采取无效的方式。

****

群聊语:—————  2016-4-8  —————

西安侯晓斌 崔坪小学 下午11:56

@吴国珍 感谢您的鼓励!读《教学勇气》让我的心更开阔,更柔软。家人也受到好的影响。

吴国珍 上午12:07

柔眼是好教师的秘诀,只能靠心灵修炼。即使是小学一年级,教师都不一定能够做到柔眼,对于生命表现出来的散乱的各种能量,只会利眼压制某些,鼓励顺从某些意志,柔眼温暖地迎向生命的各种能量,贴近理解顺势引导,在小学一年级就表现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发展到高中,利眼就可怕到,昨天听大学生讲,读高中时,因为自己成绩好,文弱女孩,懂事,被老师盯牢了要督促她考上名校,一显示老师的教学业绩,这种期望就让她整个高中都被抽打手心,手总是肿的!而老师说是全靠老师这样把她培养成才的。学生们总是要排着队让老师抽。

一学生说,初中地狱,一个年级三十多个班,一个班80多个学生,一刀切地逼迫苦练题,要发疯,得郁郁症,幸亏初三一位老师把他挽救,在那个初中,跳楼自杀,已经不当回事了。在这之前只知道有航母高中。听着心颤抖!多少年了,不知道自己能够为这做点什么,这一次,终于可以对年轻人说,我总算把自己可以为此做的事情完成了,有没有用,只能交给老天。

一位十分优秀的小学老师的体验,她教两个一年级班的语文,她任班主任的班,柔眼功夫了得,无限贴近学生迷恋学生的成长,入学130天孩子们的惊人成长已经惊动家长,惊动新调入的著名学校,但是,另一个班,班主任是利眼,居然一个学期两个班的语文进步就差距很大了,开学摸底那个班的基础还好一些。在利眼的恐惧氛围中,这么优秀的语文老师给孩子们上课,就会对接不上。柔眼后面确实潜藏着万物之母大智慧。

郑昌军 上午12:59

@吴国珍 柔眼的修炼,是一道难题,否则成功者就不会如此之少。因为它需要教师心灵之善、人格之美,更要悟性之高。但是,它是每个想成长的人渴望的绝世武功,值得我们一生孜孜以求。

西安侯晓斌 崔坪小学 上午6:52

@曹妃甸区郑昌军 要修炼柔眼,我认为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伟大,需要看到自己的无限潜能,需要看到自己的天赋。认识到自己是伟大事物,有无限潜能,才会相信他人也如此,才会有谦卑的态度,就能以柔眼看世界。

郑昌军 上午7:21

@陕西西安 侯晓斌

我感觉,真正的“柔眼”除了心态和自我认识,还需要很强的悟性,甚至要做到“忘我”“无我”。心如水如空气,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容得下自己,容得下学生,容得下教育,容得下差异。能无形中化解得失、挫折、误解、打击、孤独,而后逐渐上升到无所对立又无所畏惧的境界。

“柔眼”也是有层次高下的区别的。

吴老师举例的那位优秀的小学老师,她的柔眼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否则他们班的语文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飞跃。这是我们多年实践验证过的。否则具备这种“柔眼”的教师就会遍地都是了。

“柔眼”最深刻的基础和最伟大的意义,应该就是吴老师说的“柔眼后面确实潜藏着万物之母大智慧”。这可不是普通的自我认同、普通的善良和爱心就能做到的。其中需要的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功夫”。所以我说“柔眼”是需要我们倾尽一生追求的“绝世武功”。

@山水 @杨小洪 @吴国珍 @JY

arui 上午7:48

每天讀著大家的文字,跟著大家一起學習,感覺真好!

郑昌军 上午8:02

善良和爱心是“柔眼”的基础,是必要条件,否则就根本不必谈“柔眼”。具备高深“柔眼”的人,如果不是文武双全,那就一定是心灵力量极为强大之人,比如吴老师、小洪老师等。有人天生有这种能力,但这种人极少极少;有人沿着正确的道路也较早具备了这种能力;而绝大多数人,需要用一生来修炼;有的人,一辈子跟“柔眼”无缘。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修炼,练出“柔眼”;然后由低到高,逐步加强“柔眼”的功力。

当我们让自己、让更多人具备了“柔眼”,我们所改变的,就不仅仅是学生,不仅仅是教学成绩,而是整个教育,甚至整个社会。

这也是我对《教学勇气》最后一章的最大感悟。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