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的日志

孙彩文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孙彩文:浅谈深层研读应用策略

孙彩文
分类: 发表论文
更新于: 2016年4月8日 11:40

浅谈深层研读应用策略

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  孙彩文

 

内容摘要:深层研读,即是调出当下直觉,抓住打动自己内心的片段,聚焦关键词语,构成属于“我”的基本语义空间。语义空间不断向读者心理空间映射需要聚焦交集、个性阐释、概念梳理、语义分析四个环节。语义分析是在摘录、思考、疑问、对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逻辑结构,需要语篇拓展和深度对比。

关键词:心理空间、词语映射、语义分析

 

中国当下教育,要破应试教育死局,教师首先要读书。教师自己感觉不到读书对生命的意义,如何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快乐读书?

笔者在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时引领68万教师共读,体验到要在教师中重塑读书之风,唯有提高读书的个体愉悦感,且有益于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获得教师的认同,才能持之以恒。我们梳理297名教师的读书叙事,对教师如何进行深层研读做持续探讨。

一、深层研读的心理空间

读书初期,为了激发阅读兴趣,我们从收集网络上有关读书的名人格言开始,逐渐把思维引入深层研读,即是调出当下直觉,抓住打动自己内心的片段,聚焦关键词语,迅速扫描。一般分三步:

1.浏览摘编。将打动内心的语句摘录下来。

2.分类梳理。先将摘记的内容分组,再提炼出关键概念。

3.直觉捕捉。用直觉抓住能够激活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关键词语,构建基本的语义空间。

首先,我们用“浏览摘编”法梳理老师们搜集的24条读书格言,分作五类梳理出关键概念:读书之目的、读书之摘录、读书之思考、读书之运用、读书之自我成长。

之后细读,直觉捕捉关键词。一位老师摘记的内容如下:

智慧、沙里淘金、对话、摘录、思考、疑问、运用、经验、生命、自我

这是教师本人从经验出发收获的直觉灵感。不同的人在阅读中捕捉的关键词各有不同。

捕捉关键词语看起来很简单,操作也方便,但初期,需要有意识地进行“直觉捕捉”敏锐性的训练,与已有阅读体验相对接,用实例加以演示,这样,才能不断拓展阅读心理空间。

比如上述十个词,构成了属于“我”的基本语义空间,把这些词语重新组合,可以进一步探讨读书的关键节点及其背后的心理过程(如右图)。

图一展示了心理空间在阅读过程中的相交与映射。A代表著者心理空间,B代表读者心理空间,C是A与B的交集,代表读者直觉感受到的内心共振场。从心理空间角度看,阅读过程是两个不同心理空间的相遇:一个是著者构思、表达和论断的心理空间;一个是读者理解和阐释的心理空间。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相遇,会在两个空间之间出现或大或小的交集。读者与作者心灵碰撞,会引发共振,这是心理空间元素的映射。映射只是阅读过程的一种可能性,不会自然发生,需要读者有意识地使用相关阅读策略。

二、深层研读的词语映射

我们以前面列举的10个关键词为例,揭示心理空间的交集元素(A∩B)向读者心理空间映射的阅读过程。

第一步,聚焦交集。前文列出的10个关键词,原本是著者超个体的社会心理空间元素,摘录后,即成为读者相遇这个心理空间的交集元素。聚焦这些词语,与生活相链接,便脱离了著者心理空间,而进入读者心理空间,这是镜像映射的基础环节。

第二步,个性阐释。对交集元素进行阐释,其语义映射不再朝向著者文本的语义元素和联系,而是投向自己内心已有的知识和生命体验。阐释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快速写出浮现于脑海的那个联想词,如:

  在这个词语映射过程中,交集元素(摘记的10个关键词)是著者心理空间的原像,我们称它为刺激词。映射的镜像是头脑受到刺激词激发后浮现的词语,我们称它为联想词。从“刺激词”生发出“联想词”充满着个性化的语义映射色彩,是映射的重要环节。

第三步,概念梳理。 从刺激词到联想词,形成了一个新的语义空间。对该语义空间进行逻辑建构,需要调动更多的信息加工心理机制,并将其拓展。建构的过程我们可以用概念图呈现(图二):

在实际阅读中,联想词不只一个,往往会从一个层级放射到另一个层级,引发个人知识结构内部的链式反应。

读书否能提升生命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语义空间规模大小及内在结构。语义空间的规模与结构,又取决于读者对其加以拓展和重构的意识和能力。

从图二中我们可以看出,语义空间有A、B、C三个层区,其中A区是前人的赠予,包括生命与智慧;B区是阅读的过程,C区是实践的过程,连接三个层次的中心点是“自我”。经过这样的逻辑分析,原来杂乱的语义空间呈现出一定的秩序,而这种清晰严谨的逻辑结构,能够调动各个层级的要素,把思维引向深刻。

三、深层研读的语义分析

自我是语义空间的中心点,我们的思考是围绕“自我”展开的:在A区中,“自我”是生命进化历史发展的受益者,可以从前人领受生命和智慧的恩赐;在读书寻求智慧的逻辑分支中,它是积极主动的思考者、质疑者和对话者;在B区中,“自我”是探索者、体悟者、创造者。在C区,“自我”是沙里淘金阅读过程的主体,进行“摘录、思考、疑问、对话”,这是“思想聚焦、自我被激发、视角开放与拓展”的过程,是“运用、经验”构成的因果链条,是“探索世界”的“切身体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这样的语义分析,是在摘录、思考、疑问、对话(图二展示的阅读步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逻辑结构,大致包括五个环节:摘录、映射、逻辑结构、语篇拓展、对比。

对比,是语义分析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回到摘编内容会发现上述分析遗漏了“分析资料、找出关系、融会贯通”等内容,我们将其融入图二,得到如下对比图(图三): 

 

图三展示的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思路。A与B的阅读起点都是摘录,语义分析都是直觉判断时刻追随自己的感觉。A法的“分析、找出关系、融会贯通”,其概念是著者心理空间的元素,逻辑过程是潜在的,读者自己理出关系即可,这样的阅读是概念的融会贯通。B法的信息加工,多了“映射”环节,拓展了读者的心理空间。其“逻辑建构”过程与A法相同,但其概念对象来自著者和读者两个心理空间。而且,B法还以“逻辑建构”表现出来的心理整合用语言篇章的形式加以拓展,在空间“对比”中优化其逻辑结构。

B法的逻辑建构其妙无穷,对于启发读者产生疑问大有益处:其一,概念元素之间应该如何关联,几乎步步是疑,这既需要扎实的阅读积淀,也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更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捕捉。其二,语篇拓展亦是疑问重重。诸多概念元素中哪些是核心,哪些是边缘,应该如何表达才能轻重缓急,各得其位?这里需要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还离不开自己独有的阅读体验和内心感觉。其三,对比的过程更是差异频频,自然会产生许多疑问。

如对图二阅读步骤进行比对,有如下发现:

比对过程就是在逻辑重构:

1.比对概念元素。图二只有“思考”一项,自己的阅读步骤有“映射”、“逻辑建构”、“语篇拓展”“对比”四项,心中生疑:是否本人在阅读中遗漏了有关具体思考过程的重要的信息?如果确有遗漏,它们是什么?根据这些疑问,笔者回读了格言摘录,才发现“分析”、“找出关系”、“融会贯通”三元素。

2. 比对语义空间。把“三元素”看作一个语义圈,正是替代“思考”的具体步骤。这一思考过程与笔者的“逻辑建构”相对应。这一发现激活并拓展了自己的语义空间元素,这正是思维的妙处。

3. 比对结构差异。重构之后对比,发现二者结构存有差异,生疑:两种方法,相同处何在?异处何在?为什么“映射”使阅读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疑问极有价值,寻到了逻辑建构的“根”。

通过比对,我们发现了“对比”环节的独特作用:1.以语义空间为背景,检查摘录时是否有重要遗漏。2.增补语义空间逻辑结构,与读者自身具体实践经验对比,审视各自的优劣,或调整自己的阅读方式,或对著者理论进行增补。

我们可以为“图二”的阅读逻辑,增补两个环节:疑问、对话。大抵读书,疑问最难,它是思考的结果,又是对话的前提。通过对话,发现自己的遗漏、误解、局限,引发更深层的思考和反思。因此,原像“运用”在笔者心理空间的映射为镜像“探索世界”、原像“经验”映射为镜像“切身感悟”,其间包含的不仅有对过去人生体验的总结,更蕴含着对未来的承诺:运用不仅仅是理论在实践中的生根开花,而且更包括着对理论的修正、拓展和提升;经验不仅是被动的经受,而且更是积极主动的反思和顿悟,并在反思和顿悟中淬炼自我提升自我,使生命的意义常在常新。

如果我们从情景性和默会性的角度梳理以上的内心反省,就可以对心理映射中的焦点意识与辅助意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图四中,原像词语是名言知识,为焦点意识所关注,镜像词语原本只是隐存在大脑的深处,是隐性知识,被辅助意识所抓捕,小标题表示的是辅助意识所调动的相关场景,括号中显示的是生命的默会能力。图四显示,以上十个词语的映射过程,调动起了笔者生命中的当下情景、过去情景和未来情景,激发了生命的归纳能力、内省能力、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的对接能力、内心的欲求与态度。

在心理映射中,焦点意识好似圆规固定之脚,紧紧抓住名言知识作为思考的中心,而辅助意识则好似圆规的活动之脚,将触点伸向默会知识的深处,将作为边际要素的隐性知识调动起来,并把它们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把摘录的词语从散乱的词语碎片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意义。焦点意识和辅助意识的这种相互配合与互动,正是默会从焦点意识转向辅助意识又从辅助意识转向焦点意识的“寓居 ”。在寓居中,我们将自己投注其上,寓居于其中,调动起生命体在具体情景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使认识方式成为存在方式。

由此观之,B法的读书是寓居式的,而A法的读书则是旁观者的。对于后者,知识是有待于内化的外在知识体系。摘录,分析,建构和融会贯通,其目的在于给外在的知识体系一个逻辑化的结构,以便更好地储存在语义记忆里,方便保持和检索。这种旁观者的读书,即便知识完整无缺地保存在语义记忆里,也只是一种惰性的知识,其与读者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在未来的运用中去逐渐建立。对于后者,知识是激发内在生命体验的外在刺激,是提升内在生命存在层次的手段。读书的过程,就是读者与先贤心灵对话的过程,其中,著者心理空间的原像不断地向读者心理空间的镜像映射,读者在前人智慧的关照下不断回到自己与认识对象有关的具体境脉中,使自己当下的存在与镜像的境脉融为一体,将知识、体验、欲求、态度融为一体,在理解过去中把握现在,在重构现在中走向未来。因此,注重心理映射的读书,时刻直接影响着读者生命存在的方式,读书就是默会、就是寓居、就是运用,就是生命的激发。

以上关于阅读心理空间理论思考和讨论,其本身就是心理映射迭代使用的结果。其演化过程如图五:

 

 

 

 

 

 

这个过程的核心就是默会。默会认识需要寓居于三个方面,首先要认识作为集中对象的综合体,我们必须寓居于构成它的诸细节之中,这是我们参与介入世界的过程。其次,要认识外部对象,必须依赖于对我们身体的辅助意识。心灵寓居于身体之中,我们的身体对认识外部对象具有工具作用,但同时我们又通过身体的感知和行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者。第三,对作为过去经验凝结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智工具,寓居于名言框架是我们的认识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波兰尼用寓居的概念向我们阐明了,默会知识的获得前提必须是将认识者置于与认识对象有关的具体境脉中,包括对象本身的具体细节以及对象所存在于的文化实践境脉中,同时要使认识者自己的存在与对象的境脉融为一体。默会知识则发生于由这些寓居转向集中意识的过程中。

默会使阅读成为提升生命内在质量的存在方式,让读者在与前人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内心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让自己平凡的人生,成为探索生命智慧的旅程,自己享受快乐,也把快乐带给别人。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