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课的教学设计时,从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入手,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上课时导入部分进度较快,因为学生对端午节非常熟悉,讲这些只是一种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学生的兴致也因端午节的讲述而调动起来,对文本中提及和广州端午风俗不一样的作者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很感兴趣,探讨作者家乡会有那些习俗的原因时十分积极,从我们本地的风俗延展到作者家乡的风俗,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人们祈求安康幸福,祛邪避灾,驱除蛇虫的愿望。
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语言的赏析往往让学生无从下手,如果没有写作手法存在的句子,学生通常只能简述一下句子的含义,而无法真正地赏析句子的语言魅力。故而,要让学生学会赏析语言特点,要给学生一个方法。我在这节课中通过对词句的增、删、改、换,让学生对比原文和修改后的句子进行赏析,从而读出不同的语气去感受语言的特点。通过对比,学生关注到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从中品出作者的语言特点。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句删改后,学生能抓住“扎”和“吱”这两个富有动感的词语,写出它们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一字传神”。这种删改对比的方法是有效的,特别是在做题目的时候,学生能很快地找到答题思路,但在通篇阅读时,学生的语言敏感度还不够,教师选出来的句子他们会分析,但是让他们自己再找相应的特点的例句时,便难以找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还必须通过多读,多分析感悟才能提高。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依靠一节课就指望解决学生赏析语言的问题。
除了语言赏析是重点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民族,关注民俗传承也是这节课的一个要点。但由于课堂时间把控不够好,留给这个环节的时间不够,学生只是简单地讲述了广州现存下来的一些民俗,但对待这些民俗的态度以及如何传承和保护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讨论时间,这个要在下一节课中补充完成。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在学生的发言中发现问题,以此为课堂生成的出发点。但这又是对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一个大考验,教师还必须熟悉课文,对于学生存在问题要有足够的预设,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收获。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