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仪的日志

杨瑞仪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

杨瑞仪
更新于: 2016年4月27日 15:29

学生们的争议特别大。有的学生认为:当然是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在去往仙台前曾写过一首《自题小像》,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就足以说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还有的同学认为,文章当然表现的是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抒发作者对他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否则文章题目为什么要用《藤野先生》呢?

 

  到底哪一个更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我们不妨再从鲁迅的生平经历中寻求一下证据。在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鲁迅意见,鲁迅在回信中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再次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近况,当听说没有先生的下落时,鲁迅非常悲伤并感叹说:“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可见,鲁迅非常尊敬和怀念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的结尾部分,作者也写到:藤野先生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名字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说明这篇散文抒写的中心内容应该是藤野先生,要表达的主题,也应该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歌颂。况且,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和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寓于一定的题材当中的。《藤野先生》一文,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都是围绕着藤野先生这个中心内容组织材料的。作者建议把它收入《鲁迅选集》,其目的也应该是为了怀念和歌颂藤野先生,而不是因为它写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就仅止于对藤野个人的赞颂和怀念吗?我们不能不进一步思考: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心爱护一个中国留学生?鲁迅和藤野先生形成这种深厚情意的根基是什么?在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中这样提到: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年级生之中也有这样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那时,周君虽身处异乡,但为了使国家能复兴,他不以为苦,很有中国人的志气。很值得佩服。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潘校出身的姓野阪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有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理,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特殊关心和照顾,乃至精心的栽培,是基于对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深深的同情和尊重。而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也正是源于藤野先生能够屏除民族偏见,能够在那种环境下,依然真诚的对待一个弱国的学生。这在《藤野先生》中就能得到答案。因此,一面是爱国主义的思想抱负,是因“爱中国”而努力学习,一面是对于这种爱国主义的同情与尊重,是“为中国”而认真教学。“爱中国、为中国”成为了两个异国友人情感交流的纽带,成了建立二者之间深厚情意的感情基础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