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细研文本 ——听吴琳老师执教《巨人的花园》有感
10月22日有幸在实验学校聆听了北京东城教育研修学院吴琳老师的《巨人的花园》一课,感受颇多。
除看到课题时感觉并不陌生,因为以前曾讲过,而且自认为本课不过是一篇王尔德的童话,把大致内容稍作梳理,带领学生读读关键语句,再结合课文做个续写的小练笔就可以了。直至听完吴老师的课,才知道自己对文本解读太过浅显,明知是一篇童话却没有植根于童话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深入朗读,更谈不上对童话寓意的深层次挖掘……在感慨大师毕竟是大师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自己教学功底不厚,对课标理念认识肤浅。
时至今日,对吴老师的教学流程记忆犹新:
吴老师从学生们读过的童话故事入手,指导学生看图猜童话,用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童话画面引入新课。“从课文题目就能看出是一篇童话,你从难看出来的?”此话一出,学生们顿时把目光聚焦在“巨人”身上,吴老师适时出示课文插图,并提出问题:巨人坐在那里像什么?巨人站起来会是什么样?走起路来呢?巨人大吼一声呢?于是学生纷纷想象巨人的样子,吴老师引领学生交流,就在这师生亲切的交谈中,孩子明确了童话的文体特征。
在检查预习环节,吴老师不止于交流理解词语含义,还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工具书,借助互联网,联系上下文……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方法。接下来,吴老师从“溢”字的字形演变入手,指导学生理解“溢”字的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洋溢”这个词语。学生熟练朗读过词语之后,吴老师一边指导学生自主选择3个难写的词语练习书写,一边细致入微地给孩子们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伴着一句句贴心亲切的话语,学生的书写越来越工整,师生间的陌生感也荡然无存。
走进文本,吴老师引领着孩子们,美美地读:“美丽的童话就要美美地读出来,要让读者像听故事一样”吴老师的一句句鼓励,一次次引导学生释放情感,入情入境的用心感悟、感情朗读:“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有一年秋天,巨人突然回来了。”这样的语句在孩子们口中变得生机勃发。慢慢地,学生们中间出现了好多小小播音员。
吴老师看到孩子们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起课文,并没有止步,而是紧接着组织学生分享童话中的神奇、有趣之处。吴老师给出的问题很具有开放性,学生交流的也很自由,无拘无束。就在这不着痕迹的师问生答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把课文读得更富深情了。如果说感情朗读是读懂文本的钥匙,那么学生对文本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就是进入文本意境殿堂的台阶。吴老师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再回到文本中感情朗读,细度读体会,进一步梳理故事发展的脉络,发现花园的变化与孩子们的来去神奇的相关。“谁让巨人明白了这个现象?”这个关键性的问题,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到小男孩身上。“发挥想象,这个小男孩会是谁?”“小男孩为什么不用语言直接告诉巨人,而要用眼神告诉他”“小男孩的眼神会跟巨人说些什么呢?”……这样的疑问直指课文的核心。看到孩子们一时难以理解,吴老师马上结合身边的例子,帮学生分析领悟……
小男孩还做了什么事?巨人明白小男孩的眼神了吗?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再次出示文末巨人的话,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巨人的转变原因。吴老师继续引领学生走向文章的深处,走向思想的高处:为什么巨人长这么大,在小男孩亲吻他脸颊的时候才第一次感受到温暖?这些问题直指课文的背景。教师出示王尔德的童话《巨人的花园》原文选段,学生马上去质疑,为什么巨人要在他的魔鬼朋友家里一住就是七年?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一个巨人身材庞大、长相怪异、冷酷无情的巨人,你会怎样对待他呢?小男孩又是怎样做的?小男孩用什么告诉巨人这个道理?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学生们体会到暗含在课文深处的那种相互理解、包容的爱。在这样的理解之上,学生也就不难理解巨人发生如此大巨大变化的原因——爱,能够感化世界万物。这也是王尔德童话的真谛所在。
聆听吴老师的课堂,我感受至深的就是文本解读对语文教学的关键意义。细读文本,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品味,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文本解读是个慢功夫,也是个细功夫,还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
- 所有评论(2)
-
冯翠红晓芳文章写得很好啊!点赞!!2016-05-05 17:40 回复
-
冯翠红如你所说,文本解读对于语文教学与学习意义真的很关键。 周继伟现在也很迷解读文本,我也正在思考。大家一起来探讨!2016-05-05 17: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