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于思考
作者给予符号,读者感悟内涵。不同的读者、不同的读法就会有不同的感悟。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靠读感受、感知和理解。有些课文的感情要借助朗读去领悟,通过朗读去表达,即以读代讲,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切忌让学生去“说解”,应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出对文章的感受,使语感得以产生。一篇课文往往经过初读、孰读、精读后,还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知现实生活,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形象的感知。深入情境,用心去读,进一步品味语言文字所描写的意境,用心去读,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堂的改革,就是要尽可能优化课堂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就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语文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读得充分,在读中质疑,读中寻求答案,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如:《穷人》这篇课文,桑娜和她的丈夫勤劳善良的高尚品质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的,也不是课文中直接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出来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同学生们读到这些句子会体会到桑娜和她丈夫的勤劳的美德。“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同学们反复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出桑娜善良的高尚品德。象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理解,读中悟情,读中悟理,读中记忆,读中积累,读中发展,并在不断地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读书化为自觉行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