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读《陈寅恪与傅斯年》(江湖多风波)
身体不适,只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当时留学生的日子并非想象中那么好过;留学生也并不都是游手好闲只为拿文凭之辈。
风雨飘摇的国家,注定了不能时刻关注着留学生的动态,也无法及时补足他们的资助。然而从这一章中,我看到的虽是他们的捉襟见肘,却无一丝一毫的难堪。事实上,从赵元任的夫人所述中看到,虽然被罗家伦缠磨借钱,也并无一分看不起的意味,只是就之前一桩旧事来打趣。
在留学之初,有两类人出游,其一是为了逃到帝国主义国家贪图享乐,顺便混得一纸文凭;其二则是真正有思想的人士,思考着社会的进程,思考着国家的走向,愿以一己之力报效祖国。第一类不用说,漫漫历史长河已将他们湮没,第二类中最杰出的几个代表人物中,傅斯年、陈寅恪是其中代表。我尤为佩服陈寅恪,不拿任何学位,但所有他想要学到的学问,他都主动地学,并且熟练地掌握了,学贯中西。(从哲学、史学、文字学、佛经翻译,大致归宿到唐史与中亚西亚研究……供他参考运用的有十六七种语言文字,为由博到精最成功者。)脑海中陈寅恪与他的表弟俞大维最爱买书,以致从游的吴宓效仿之,邯郸学步,反落了下成。(一十九册各国译文的莎士比亚全集,搬运回国又陪着他颠沛流离,实在不堪其扰。)
傅斯年也很有意思。从前只知道他是史语所的第一任所长,读了这些页,看到了他与顾颉刚、鲁迅二人的矛盾发展。自古文人多清高,傅斯年与鲁迅先生的口角归根结底还是二人的研究方向的分歧,然而一言不合,只能造就这两位大师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顺便提一句,忽然想起了《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原来和傅斯年也有关呢!)
大学时的顾教授出自厦大,极爱讲些与厦大相关的名人们,相传鲁迅先生在厦大教书时并无人欢喜他的课,他也就总是忙里偷闲去图书馆的阁楼一呆就是一天。而到了中大之后,在朱家骅组织投票时,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鲁迅先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是“不可多得的重量级学界大腕儿”,可见鲁迅先生该还是有些子魅力的。
一本好书的魅力在于,捧起便不舍放下。我有些放不下了,但,为了明天的课程,早点休息!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