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照生的日志

管照生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管照生
更新于: 2016年5月12日 09:40

 

【摘要】 在一些农村地区的小学里,作文教学高耗时,低收效的现象客观存在。本文就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对我镇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从目标定位、习作之源和教学对策提出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现状  原因  对策与思考

习作既是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又是对学生进行多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训练。而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那么,当前我镇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实际情况如何?该如何改革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2012年11月,我们对于石滩镇部分小学小学生作文写作情况进行了采访式调查和抽样调查。

调查对象:镇属5所小学1—6年级1179人及136位语文教师进行调查。

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找师生交谈及翻阅学生作文本。

调查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阅读、习作状况的调查,了解小学生对阅读和习作的态度、家长及老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认识程度、学生在阅读和习作过程中获得只是等,教师对习作的指导的认识和指导方法,然后通过对调查表的分析,了解小学生写作现状,挖掘根源,寻求指导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习作教学现状

㈠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作文素材贫乏,造成内容空洞、写不出真情实感;缺少语言积淀,方言、病句泛滥;写作概念不清,综合运用与表达能力较差。

㈡教师方面:写作理论掌握不够;教改意识不强,造成写作指导计划性不强;教学方式公式化,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说、读、写脱节;习作评改缺少针对性和启发性。

二、原因分析

从学生来看,农村学生受家庭和环境及方言的影响,知识面较窄,语言不规范,语病较多。再加上家长要么外出务工,要么起早贪黑忙农活,孩子通常是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老人受文化教育的限制,对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或无节制溺爱,滞后了孩子的作文水平。

从教师来看,农村较多的教师是半路出家的由民师转正的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差,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教改意识不强或有心无力;作文指导上,年级与年级断层,习作指导上长期停留在仿写或套写上,未遵循从“说到写”的原则进行教学,评语公式化。诸如此类,造成在习作指导上未能严格按照年段要求进行指导,习作教学缺少计划性和序列性,习作指导教学公式化。

三、农村习作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㈠明确习作教学目标

教学是有序行为,习作教学也应有序,因此习作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淡化技巧的训练,切实关注习作心态和习作能力的培养。

《课标》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除了“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外,对习作技巧几乎没有具体的要求,仅在高年级(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和“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单对各学段的习作心态和能力培养有了具体的指引。第一、二学段,要培养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和引导学生乐于表达,由写几句语句通顺的话到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第三学段,再次提到要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写作情感同时,要培养学生能分段表述内容,写简单的纪实、想像作文。因此,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味停留在表达方式、安排主次和条理等技巧训练上,就会造成学生在初学习作时就受到了习作形式方面的很大的束缚,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根据《课标》对各学段的要求来确立习作教学目标,否则就会和《课标》的习作要求背道而驰。

㈡积极开发资源,开拓习作之源

学生生活本是多姿多彩的,但在写作时往往是托腮咬笔,不知如何表达,究其原因,多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教师指导公式化:写事文都是先写起因,再经过,后结果;写人文,要写人物的言行、外貌、心理……通过一两篇“下水文”示例后,让学生仿写。结果学生从一到六年级写“令人记忆深刻的事”无非都是考试中忘了带尺,同桌把自己的尺子折断成两半,给了我一半,或是放学时突然下雨了,同学将自己的雨伞给了我……诸如此类千人一面的文章。“木匠靠别人提供材料,作文则靠自己提供材料”。“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课标》对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作了具体的规定。

1.读书积累。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汇聚了万千知识。针对农村学生见识相对较少,生活较单调的现状,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家庭图书等资源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并开展如“读书小明星”、“文学小博士”、“读书笔记展览”等评比活动促进学生自觉读书,以达到积累知识的作用。通过读书,农村学生可以知晓城市的生活,可以了解大千世界的奇妙,在广阅博览中,可以从书本上再现自己的生活实践,引起共鸣。书读多了,感悟就会深,情感就会得到陶冶,作文素材就会得到积淀。

2.培养观察和练笔习惯。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章。”这句话说明,作文来源于生活,没有了生活的实践,学生的作文是干巴巴的。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闹,却很真实与质朴。我们应充分利用农村丰富多彩的真实的学生天天可触摸到的事物,指导学生现场观察,培养学生敏锐观察的习惯,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习惯。当学生在一次次的观察、思考和练笔后,他的观察能力强了,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多了,下笔时自然文思如泉涌。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广阔的大自然是孩子们的乐园,亦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带领学生接触生活,充实生活,为习作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可以组织爬山、参观、野炊、收割、摘果子或根据季节到田野观察等来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激发表达的欲望。

㈢找准教学策略

1.激发习作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是要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使学生产生并维持写作兴趣是其极为重要的环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它不是直接通过说理来教育人,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情感来感染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启发和教育。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情感除了通过课文内容本身直接传递给学生以外,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还必须靠教师的语言、表情和肢体语言等来传达。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作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除了晓之以理,更应动之以情,不能干巴巴的将写作理论知识(几大要素、体裁、格式等)讲给学生,这样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产生厌烦情绪,完全达不到学习及掌握写作知识的目的。

2.说写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法专家高惠莹指出:“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儿童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农村小学习作指导课来看,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其实要使表达的内容准确清楚,不论说话和作文,开始前都会有一个构思过程(确定内容、中心及选择词语、表达顺序等)。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或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将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用通顺的、规范的话在班上或在小组内说出来。说话相对写来说,更要求有较高的随机应变及丰富的知识,因此经常锻炼说话,既可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提高说话能力,又可以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表达方法。一是习作指导课,除了激发习作兴趣外,还要进行选材指导,开拓学生选材的思路;构思指导,引导学生明白想告诉别人什么,该如何安排内容、顺序才能说明白等。二是随课文学习表达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专题的阅读教学目标和习作训练内容是对等的,随课文学习表达方法是课标对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或模仿课文的立意、选材或句式运用,或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方法等。

4.改变评价方式,培养自信心。并非每个学生我们都要求他们将来成为作家,也并非每个孩子将来都想成为作家,作文的功效在于运用,作文教学的定位应该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课标》提出:“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改变只看作文本身的惯性做法,更应注重作文过程。教师在批改和讲评时要认真,批改应包括“批”和“改”,“批”要有眉批和总批,批语切忌千篇一律,不能都写内容较具体,有一定的感情等大同小异的任务式评语,应从学生习作态度、书写态度、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前后篇作文质量比较等多方面进行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和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改”要从字、词、句、段、篇及标点符号等处着手。讲评作文时,不要面面俱到,应找出共性的问题,指点迷津,讲评中还应注意从从细微处发现闪光点,以树立学生作文的信心。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将讲评的主动权适当下放给学生,讲评中可引导学生就本次习作要求、选材、表达、修改等各环节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展开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认识水平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3]林润生.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受限性与指导策略.小学各科教与学,2008年第1期

对我镇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思考.doc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