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打小就知道语文学的就是“听、说、读、写”,知道要看书、要说话、要听懂别人说的话、要写点东西。这些都是小时候模模糊糊的印象。读了些年书,就觉得,作文真难啊,肚子里没东西,就是写不出;说话,就更加不敢了,因为脑海里就是没东西可说。明确地知道,不读点东西是不行的。看了一些书之后,发现,终于有点话说了,很高兴,可是一写下来,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到了教书的时候,按着教学常规,花了大力气教学生怎么读、怎么写,发现大家还是很辛苦——作文的时候没东西可写,读文章的时候没兴趣。我在反思:为什么?
没有兴趣,没有需要,没有储备。
没有兴趣读书,读了书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没有读的需要;因为没有读,所以没有储备;没有储备,所以没东西写,别人写的也看不懂。所以,干脆,不读。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语文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太常见了。在这样的情形下,语文备考的压力特别大。这让人有了急需解决的愿望,我们的“阅读课”就在这样的时刻出现了。阅读课的初衷是让学生多看点书,然后多点东写。后来发现单纯的看很难看到收效,于是反过来,让学生带着写点东西的目的看的书,结果,好多了。这种做法,就贴合了现在所说的“以写促读”的教学理念。
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以写促读”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以写促读”的目的
因为实际的需要,我的重点是完成高考备考的任务。因此我的读写训练的定位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素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我之前所说的:看了点书,能有点东西说,可是写下来又不是那么回事。这是我真是的感受。其实,这就是一种正常现象。说话,是及时性的,可以说想到的东西。可是写就不一样了,因为形成了文字,所以,要求行文一定要有逻辑性。这对写作者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我的读写训练还要强化“思维能力”的问题。
二、“以写促读”的方式
首先是“阅读课”。在高一高二我们会在周课时内辟出一节课的时间在阅览室上“阅读课”。我们把学生拉到阅览室,仅用阅览室提供的书做阅读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内完成相关内容的阅读,然后完成《阅读随笔》里的相关内容。
其次,在常规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不间断地进行给中主题的阅读写作活动。例如:学习传记时,就每位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一名人的生平事迹,评述其人及谈个人感悟;学习诗歌,就让学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更深入地阅读诗歌文本;相对集中地每天写“时事评论”,在班中宣读,让学生每天都必须看新闻题看法;学习散文的时候,在班中搞“美文欣赏会”……
最后是在寒暑假里进行一些趣味性较浓的活动,如“影视评论活动”。
三、“以写促读”的具体操作
1、阅读课
阅读课是一项不好操作的项目,它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反馈等问题。在不断尝试后,我这样的安排:首先设定阅读主题,如“传记阅读”、“散文阅读”;然后由老师选定相应的书(多于学生人数)供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阅读大概三十分钟;最后用十分钟交流,交流是围绕某一话题的,比如“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最让你有所启示的是什么”……期间老师仅一两句的点评,主要由学生说或者让学生争论;课后完成《阅读随笔》上的相关内容。
虽然阅读的时间很短,但是,我们现在是有目的的有任务的阅读,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必须迅速获取相关的信息,然后能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大意——因为别的同学没有看过,所以你必须介绍清楚——这就是在训练议论文中的“叙述例子”的能力;然后要对所看到的内容作评论、谈感悟,就要求学生找到可谈论的地方——传主做了哪些事情、说了哪些话等等——为了找到可谈论的地方就必须尽快阅读更多的内容才有所发现。就是在这样的表达的需求下,学生需要短时间内阅读一定量的文字,这样就实现了我们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积累一些素材的目的,也能从评论与争论中得到思维的训练。
- 所有评论(2)
-
蒋开明听说读写很重要2016-05-29 10:04 回复
-
蒋开明同意2016-05-27 11: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