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课外阅读
一、重课内灌输阅读的方法技巧
(一)正确认识阅读的价值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因而要注重引导学生及家长正确认识阅读的价值。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向家长广泛宣传阅读的意义及价值;也可以通过各种阅读活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及阅读是个人的事情。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让学生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幸福地享受浓浓的书香气息。
在实际的操作中,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结合校本,课文导趣
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还是要从课本入手。在学习中,对课文的时代背景加以介绍,激起学生查阅资料的兴趣。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
2、开展竞赛,保护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中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如:开展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朗读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剪报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也就保持住了阅读的兴趣。
3、角色扮演,激起情趣
在校本课程中,有许多课文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组参与课本剧的编导,各种角色的扮演,有利于学生激起生活的情趣,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向学生推荐好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因此,要让学生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自由驰骋,我们有必要紧扣教材寻找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向学生推荐好书。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文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教给学生常见的阅读方法。常见的阅读方法主要有:
①浏览。浏览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大致了解全书的梗概,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
②精读。对文章重点或与自己学习紧密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受最深处勾点、圈画重点词句、批注文章中心,并能立足全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那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
③跳读。在阅读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必要或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
④摘记。对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摘记在本子上,必要时,熟读成诵。
⑤旁注。如果是自己买的书,可把读书心得注在书上,可就字、词、句、段、篇作批注,也可就全书的心得在书末作注。
至于学生采用哪种方法,可由学生自己根据需要和习惯或喜好灵活选用。只要学生能从大处着眼,整体领会,心无旁骛地去读,在内容情理、语言艺术上多去领会就行了。教师不必作统一规定,更不能硬性要求非用某种方法读不可。
(五)合理安排阅读的时间
让学生学会时间的统筹,学会珍惜时间。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
此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的训练。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中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二、重课外引导阅读的实践效果
为让孩子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当孩子们有了好书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们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做到高效阅读:
1、注意阅读宣传带、封面附属文字。阅读这些,有助于我们对本书内容、价值的了解。
2、养成首看目录的好习惯。目录,犹如我们游玩时的地图,了解了方位,才有利于更好的行动。所以,读书首看目录,有利于我们阅读时对重点的把握。
3、重要、难解之处多看几遍。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4、准备一个别致的书签。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很难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书签作为标志。
5、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符号记录自己的信息,学会在书中直接书写灵感。如是借的书,可以附带摘抄本,作为学习的工具。
6、学会用“耳朵”看书。现在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电子阅读、听录音都不是什么难事。对于一些文字数量较多的书籍,可以在适当的环节运用“耳朵”读书。
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就是我们阅读的目的。写作水平、表达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则是检验我们阅读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能根据情况及时写出心得体会。我们既可以对文中的某一句话进行感悟,也可以对整个文本进行感悟。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一项是,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表达能力的提高,不仅仅表现在书面语言方面,还要以通过“以书会友、说说我的阅读体验”、复述故事、解读文本等形式进行检查。这主要是锻炼我们口头表达的能力。
鉴赏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我们不仅仅能读懂文本浅层含义,更能挖掘出文本深刻内涵。说出书中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而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方法等。
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下,检验阅读实践效果的一种常用方法----读后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则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积累。
读后感写得好,最重要的是重视读。读是感的提前与基础,感是读的延伸与拓展,必须先读而后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道德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后感有最基本的写作思路:先写出原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写出最使自己感动的情节,或记忆最深的内容,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吉春亚老师说,读后感的一般结构可以概括为:“引原文(议原作)、议感点、联实际、结升华。”
读后感重在感,写自己真切的感受。因而,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则是读后感的核心。
写读后感,感就感在“点”上。
“点”,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一)点的意思,就是小、少。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一篇文章可以就一个小的感点来写,如果有很多受益的地方,我们可以分成若干个感点来写。这样,就不容易把文章写得乱而不知所云。如果我们联系实际的内容会更多,收获会更大。如,在读《西游记》时,我们的有感点就会有很多:孙悟空的“忠诚”、猪八戒的“戒”,师徒取经的精神“勇而不畏”等都可以作为读后感的感点。这时候,我们就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观点来谈。
(二)点是观点,选择的观点要鲜明、要准确。也是文章题目的最佳选择。在众多的观点中要选择的这个鲜明而准确的观点要与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简言之,就是把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谈。当然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更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三、点是点题,要点在题目上。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给读后感取一个动人的题目,让眼睛亮起来。所以在写读后感的题目时,我们可以运用正标题和副标题并用的方法。如:难而不退,勇往直前----读《西游记》有感。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指路灯塔,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力保证。因此,教师、家庭应相互配合,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对象并教给阅读方法,多方位结合,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自觉的阅读推广人。
最后,让我以四句话,来总结一下这次研修日志:
阅读,充实孩子的生活;阅读,丰富孩子的世界;
阅读,愉悦孩子的身心;阅读,改变孩子的一生。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