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反思
藏与露的艺术
———— 《声声慢》教学反思
——广州市47中学 刘萍
《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历来为人称道.词中展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零之悲,令人动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 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展开. 由于学生对李清照的生平较为熟悉,所以我担心学生都从“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这一点来品读,这样容易导致思路局限而且品出的“愁”脱离文本,不够深入。于是,我就决定围绕诗眼一词,按照“愁——何为愁——为何愁”的思路展开教学,具体环节见教案。
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师角色的定位,即“藏与露”。老师要将自己的观点藏起来,比如最感到满意的是分析“何为愁”,即分析作者如何来写“愁”,这是一个艺术手法的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处理地自然,是我这节课要突破的重点。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找,拒绝术语套话,很快,学生能找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能找到“晚风”“黄花堆积”等字眼,我自然归类,并由此拓展开来古典诗词里表现愁情的自然景物,此时,学生对意象有了形象的感受,接受起来就容易很多,而且,在此环节,学生对“淡酒”“浓酒”展开争论,精彩纷呈。这就是课堂生成,没有老师的预设,没有老师生硬的灌输,但知识就在争论中越来越明晰,学生视野也得以开阔。这就是“藏”的艺术。
再来说“露”,露什么?不是露答案,不是露观点,而是学生自己找观点。比如课堂的另一个高潮出现在赏析完全词后,我抛出了一个讨论题“教材作“晚”字,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作“晓”字,哪个恰切?为什么?”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观点不一,各自有理,一时争执不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要去打断,不要去重复,而是做一个隐者,忍者,关键时刻,学生陷入困境或绝境时候,我才抛出相关史料,查事实,做分析,但不说结论,此时,老师的高屋建瓴,学生迎来柳暗花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已经得到训练,思辨能力已经得到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提高,结论已经不再重要。这就是我所谓的“露”。
当然,这个把握尺度还是需要经验,需要反复摸索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思路清晰,紧扣文本。但是,我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读不充分。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对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读都十分重要,更何况是一首词。正式上课时,我却因为追求容量的丰富,几处都忘了让学生朗读。特别是在赏析“寻寻觅觅”这句时,提到叠词的音乐美,却没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这很不当。还好学生极赋深情地朗读,帮我弥补了这一不足。
我一直觉得,语文课堂多分析自己的学生,了解学情;而少些生硬的设计和假讨论,在这节课,我努力地去尝试,让学生更多地表达,而不是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红花,而老师只是绿叶,当然,这里不是说老师沦为可有可无的角色,那又是走向极端。老师应当是纤夫,是牧者,是隐者、忍者。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