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与教学本身俱来。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会设计提问,而且还要会运用提问。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创设问题情景,以引导学生积极、定向的思考而提出疑问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教师提出的“问”,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回答问题;另一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提“问”,又自己解决问题。
一、教师提问,启思激疑。
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方是长进。”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痕迹”,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读书不会生疑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因而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真谛,体味不到文章的妙处,“长进”也就不大。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题,促进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
提问是教师运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技能,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运用提问来启思激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得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那就要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是激发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学生随着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能力的提高,增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教师和书本已不像小学生那样盲目信任,常常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不断诱发认知冲突,以发展和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
二、学生设问,讨论解疑。
在教学中,师生都可提问,如果光是教师提问,则会变成牵牛式,教师要启发学生提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问学问,“问”就是重要的内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2000年修定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部分中,初中部分规定了“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从新大纲的要求可以看出,新大纲突出了“学生质疑”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
阅读教学一直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钻研教材提出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同时,学生除了要提问外,还要承担“答”的义务。学生要能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在专注阅读、深入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还要搞懂自己有能力回答的问题。所以,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不是单一、机械的,而是整体连贯的。因而由开始的没有问题,到后来经过反复钻研而会提出一些“问题”,乃至要集体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出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你“问”,我“答”的热烈场面。
从这个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是“问题”的创造者,也是“麻烦”的解决者。把“发问权”留给学生将会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提问是语文教学通常使用的方法,它能沟通教与学的信息,是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手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潜在的巨大学习的内驱力,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和探求知识信息的主动过程。教师精心设计的“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学生的“问”,是创造的开始,是自主的体现,它将引领学生探求知识的奥秘。“两问”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要合理运用,学生将会掌握学习的方法,有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