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的日志

王珂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了解学生的学习“期待”,设定合理的内容预设

王珂
更新于: 2016年6月11日 12:30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谈到教学目标时说到:“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个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大多是传统的、通用的、教师既定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就是一堂有效的好的语文课。这种观点与承认学生自主探究的价值是相矛盾的。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独创性和创造性,倘若以恒定的目标来抑制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求,因固有的方向而忽视学生的真正需求,那么课堂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需要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期待”为前提,根据课堂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通过预设学生学习的需要而确定文本学习的内容目标,让预设更好地服务于课堂生成,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在这个条件下,落实学生的预习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整合、分析就显的尤为重要。

    案例:《行道树》

这是一篇通过赞美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来歌颂奉献者的文章。在教授《行道树》这篇课文前,先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出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据此预设本文的教学内容:

 

 

 

                            【课文内容预习表】        姓名:吴桐

课题

《行道树》

作者

张晓风

体裁

散文

体裁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课文内容研读

主旨归纳

通过对行道树的奉献精神的赞美,歌颂了行道树的崇高品质。

最欣赏的语句及理由

    作者一开头便点明了自己行道树的身份,又说她“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个“立”字用得好,之所以用“立”而不是用“站”,是为了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说明了当行道树的痛苦。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点缀”一词的意思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可为什么是“悲凉的”呢?这完全是行道树的主观感觉,因为人们根本不重视她。接着又让“我们”“节省下自己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是她自己选择的”,后两句话又说明他们的选择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

我的疑惑

“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行道树既然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为什么又说自己是堕落的呢?

                          

                          【课文内容预习表】        姓名:王予丛

课题

《行道树》

作者

张晓风

体裁

散文

体裁特点

内容丰富,中心是贯穿。

                                课文内容研读

主旨归纳

通过将处在恶劣环境中的行道树与森林中的自由快乐的树作对比,赞美了行道树的伟大。

最欣赏的语句及理由

    “红灯绿酒”一词形象地说明了繁华热闹的夜生活。可是在人们享受时行道树却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因为在这时行道树为他人放弃安逸生活,承受痛苦,而这种做法可能有些人会很不理解。“苦熬”一词充分说明了行道树的痛苦。后文又写了行道树“迎接光明”,“制造清新”,也许这也是“不被了解”的两个方面。

我的疑惑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有矛盾,好深奥。

    由学生的预习表分析,他们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能够较准确地把握,一些关键的句子也能理解到位。但文本的深层内涵没有准确理解,尤其是题目的象征义较少有学生分析到。因此,对本文的教学可以简化学生已掌握的,重点突出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对本文教学预设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朗读,为课题加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感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

    预设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预设目的

大家可曾看过韩国电视连续剧《蓝色生死恋》?其中女主人公说自己想做一课树,让男主人公记忆特别深刻。同学们,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扎根?

因为学生对韩剧很感兴趣,所以他们的反映会比较热烈。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更好地进入课题。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将预习中把握不准的字词与同学讨论,并注上拼音。

在自我阅读感悟的基础上为课题加上修饰语。

出示幻灯片:

      的)行道树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正音。

由预习情况看,部分学生对课题“行道树”的深层象征义不理解。对课题的补充能体现和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与独特体验,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小高潮。

落实基础。

通过为课题加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力求能读出文章的深层含义。

 

(1)展示学生预习时出现的主要问题,学生再细读课文,小组思考探究,然后在全班内进行交流。

学生有疑惑的问题:①“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中的“堕落”是什么意思?②如何理解“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怎样理解?④“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矛盾吗,为什么?⑤“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为什么“清新不被珍惜”?

(2)提出问题:文中的行道树就像生活中的什么人呢?

(1)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主要抓住“神圣的事业是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进行深挖,理解文章深刻含义。

 

(2)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例举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的人。从而理解“行道树”在文中的象征义。

有助于加深对行道树奉献精神的理解,形成学生的独特体验。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在预习时所出现的疑惑,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

 

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一段话,有真情实感。

学生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通过想象,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1.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2.书面片段作文“我是一棵树”。

 

感悟、升华,由口头训练落实到书面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案例二:《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细腻地写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和喜爱。在对学生预习期待分析整合后,我设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一是领略课文的诗化意境,培养诵读能力。二是品味课文的优美语言,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三是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写作能力。教学思路是“入境——美读——品析——感悟”。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流程

    预设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预设目的

很多学生在预习中提出,自己从小在钢筋水泥森林里长大,很少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的美没有亲临的感受,尤其是没见过雪,所以对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没有切身的体会,读起来无法进入到文本的意境中去。这不免让人有些遗憾。于是我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的济南冬天的自然风光图片来弥补不足,再加上音乐的效果,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济南冬天的美。

在图片欣赏和音乐熏陶中感受济南冬天的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在入境的基础上,播放名家诵读的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用优美的情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在读的基础上,再次感受文中的景美和情美。

 

 

 

(1)初中学生不喜欢阅读写景的文章,觉得趣味性不够,以往课堂上一到分析景物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冷场,这种情绪在学生的预习表中体现出来。那么,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课文情境,激发情感就成了重要的一环。于是,我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觉得济南的冬天中哪幅图景最能入画?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在描述画面时学生要对关键语句进行赏析,尤其是修辞句,并说出自己的体验。

以绘画述景,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就能掌控课堂,促使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从题目、内容、语言等多方面进行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学习疑惑。

堂上进行交流解答,共同提高。

仿写练习:“广州的夏天”片断。

写作。

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谛,落实本文的学习目标。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