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冰的日志

张冰冰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学习经典的意义

张冰冰
更新于: 2016年6月12日 08:26

有人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在这个“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现代人已经无暇顾及经典,如果不把经典改头换面包装得面目全非,是不会有人要看的,于是乎“三国”被水煮,“西游”被大话,经典阅读已渐行渐远.那么置身于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置身于物欲横流、奢华浮躁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经典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说到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不屑地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看那些书,真是老土”。仿佛阅读经典,那是遥远的事情,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了.真是这样吗?可是我想说的是,经典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要说现代化,欧洲、北美总比我们更现代化吧?然而在那里我们看到的是良好的读书风气.火车上、飞机上、轮船上,到处都有人安静地阅读。他们憎恨是说闲话、不读书的人。我们相反,只说闲话,连闲书也不看,更别说阅读经典了。在美国,习读经典,特别是习读传统经典,同样是受人关注的话题。早在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就创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的必修课。前者致力于提供一个欧洲文学名著的标准选目,后者提供一个哲学和社会理论名著选目,这两个目录包含了大量的西方传统经典.可见西方是注重传统经典的阅读的。
     1920年,胡适曾开列一份〈〈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从〈〈诗经〉〉〈〈论语〉〉,到〈〈史记〉〉〈〈汉书〉〉,从陶渊明、李白,到欧阳修、马致远,皆入其选。1923年,清华一批学生出国留学在即,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梁启超开列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同时梁氏认为,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可见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注重传统经典阅读的民族,或许是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所赋予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所以在新世纪亲近书籍仍然是必需的,阅读经典也是必要的。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由此而论,“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四大名著”,鲁迅的作品等都是中国的经典。《荷马史诗》,《悲惨世界》,《和平与战争》,巴尔扎克的作品,马克·吐温的作品是外国的经典。
    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却能历久弥新.与畅销书不同,经典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未必有很多知音,但却能经久不衰,永远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典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改变得最多的是它们呈现的方式。正因为经典以无与伦比的方式思考和表达了这些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它们对人类就有永久的魅力。柏拉图的〈〈理想国〉〉或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距今已两千余年,可至今人们仍很容易在西方国家机场的袖珍畅销书架上找到它们;不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什么永恒的真理,而是其中有大智慧在。今天的人们阅读它们,当然不是因为可以在它们那里找到今天的问题的答案,而是它们总是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可见,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它们也就不会过时。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