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云的日志

董秀云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摘抄

董秀云
更新于: 2016年6月16日 14:53

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29~87页)

近段时间抽空阅读了第29至87页。因为这部分内容以论述高中语文的课程改革为主,所以只作了略读,只是了解性阅读,笔记也记得比较少。

读《北大也应当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做点事》

《北大也应当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做点事》,这是2004年12月温儒敏教授在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讲话中提到,北大语文所成立之后,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组合校内外研究力量,申报和承担语文教育的研究课题,组织编写大学和中学语文教材,邀请语文教育专家和中学特级教师带课题来研究所,培训大学和中学语文的骨干教师,拓展语文教育学科领域,培养语文教育方向的硕士生与博士生。

读过这段话之后,居然让我忍不住想入非非起来,我心里痒痒地生长出了期待和憧憬。要是能有机会到北大进修,或者在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的教授们的指导下做课题搞研究,该是一件多么有益而幸福的事情啊!我一直为自己学历低,为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功底浅薄而耿耿于怀,要是能做个北大语文所的函授生,我愿放弃一切的休息时间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要为语文课“减负”,减轻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要把什么东西都交给语文课来负担。如果把人文性搞得很玄乎,工具性又不明确,不敢理直气壮抓基本训练,那么情况会很糟。——《语文课改的步子稳一些为好》

 一般来说,提出批判性的意见比较容易,但建设性可行性的建议就更加难得。我基本上是课改的补台派、建设派,而不是拆台派。(第41页)

 高考练习的内容插进来太早、太深、太多,不是从学习梯度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而是一开始就卷入题海战术,能不让学生反感、腻味?——《注意教学的梯度与密度等问题》(其实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很严重地存在这个问题)

 《评一节高中语文课》

温儒敏教授评的是长春希望中学张冬梅老师主讲的戴望舒的《雨巷》一课。从中可以学习到温教授对于诗词教学的思想观点。

讲语文课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者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世界,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审美能力。

不用“思想情感”,而要求学生把握并说出各自读诗后的“第一印象”,大家可能会更有兴趣。“第一印象”也是直观感受,对于文学作品欣赏,特别是诗歌欣赏来说,是头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读一首诗,不要一开始就字斟句酌,不妨整个作品一气读完后,体会一下其中给自己最突出的感觉与印象是什么。这“第一印象”就是欣赏分析一首诗的前提与基础。

诗的欣赏不宜“直解”。

课改还是要有些理想主义,有些冲击力度,要不断冲破应试教育框架,以此促成高考改革。——《对课改应该补台,而不是拆台》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