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伟的日志

周继伟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大教无痕 还原感性 让语言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自然贴合 ——听管建刚老师《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周继伟
分类: 学习体会
更新于: 2016年6月22日 13:11

大教无痕 还原感性 让语言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自然贴合

——听管建刚老师《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上周四到周日,我到山东济南参加了第八届名家人文论坛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说实话,这四天很累:早上7:50就开始,12点才能结束;下午1点50开始,6点结束。理论上每半天有两个1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但实际上与会名师都非常有操守,不愿占一分钱的便宜,只有准时和拖堂的,绝没有时间不到就走了的,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很温柔的话:“好了老师们,由于时间紧张,我们不再休息,直接开始下一堂。”

然而即使这么累,我仍然非常感谢学校能派我去,因为——实在是太精彩了!身处论坛,就像是到了百花园,而且所盛放的都是日常难得一见的名贵品种。以管建刚老师的《月光启蒙》为例,我在听课记录的最后这样写了我的感受:不愧为人文论坛名师课堂,人文性体现得贴切无痕,与语言工具性的融合也紧密无痕,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代入角色。所以,我想给我这次报告起个题目,就叫“大教无痕”。

这是原文,管老师用了大约两课时的时间,大家也不妨思考2分钟,如果你来教,你打算怎么处理文本呢?

管建刚老师将整节课的重点放在了这些歌谣和童谣上,主要的方法就是读,齐读完了单个读,你读完了他来读,直到读出“歌谣”“童谣”的感觉来。以歌谣为例,总体上他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和层次:

第一是读顺。先从“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开始,有重点地进行练习。

为什么要选择这一首进行手把手的指导练习呢?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它短,短了就好练,短了用时就少,就能为后面学生用其它歌谣和童谣练习提供更多的时间,而且短了老师就是指导得面面俱到,也不会有很多的点要抓;第二个原因我想是因为它与另一首歌谣相比,存在句子参差不齐的情况,这也是管老师训练学生读歌谣的第二步。

第二步是读出节奏。管老师带着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打着拍子读,并且不断在语文课代表和音乐课代表中间挑起“战争”:“你看你看,音乐课代表毕竟是音乐课代表,这节奏感真是好啊!”类似的话语层出不穷,课堂气氛被他炒得极其热烈。音乐课代表做了什么让管老师如此赞扬、引得学生们敬佩不已呢?他读出了空拍!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在心里拍案叫绝!什么是歌谣?有韵律有节奏的才是歌谣啊!语文课上的韵律和节奏只有打拍子这一种表现形式吗?管老师通过课堂告诉我,不是的!他还设计了让学生补拍子的环节,例如刚才说的这一首,就可以读成这样(模仿)。

管老师的第三步就是让学生想:哪一首是含蓄的?学生并不会说,于是他告诉学生,是这首“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因为它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这,不正是诗歌的要义吗?作者不正是身处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一天天听着这些美好的向往长大的吗?难怪他会成为诗人!我想,如果这堂课的学生有喜欢写诗的,或许也会像管老师引导的那样,抒写美好的情怀的。

管老师设计的第四步是听,他选了一段非常出彩的歌谣音频,里面有母亲的慈祥,有孩子的欢笑,有小村庄的静谧和美好。不用分析文中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也不用去讲什么“芳香的音韵”,学生自然而然就被带入文本环境,庄周变蝶,受到了与作者相似的文本的情感熏陶。

我曾经读过王崧舟老师写的《还原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精彩万分,获得很多启发。听了管老师的课我知道,感性不是王老师的专利,让学生感性地学习语文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教学的捷径,就像管老师这堂课的最后一样,他提了一个问题:难道母亲只在有月亮的晚上才给我吟诵歌谣吗?为什么课题要叫“月亮启蒙”呢?当学生真真正正地在前面体会过歌谣的美之后再读去掉“月光”的文本,关注到缺失了月光的文字,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月光的必要性和深刻意义了。文章的难点突破得水到渠成,这样好的教学效果,跟前面管老师的感性教学打下的坚实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北京特级教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校长兰祖军在《儒家的修身智慧》中说:你若花开,蝴蝶自来。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让学生感悟、感受的这朵花开了,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来了。在自然无痕的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也就无声地进入了学生的生命!

最后,我还是想说:这次的山东之行,很累,但真的很值!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1)
  • 冯翠红
    流畅、灵动,听课仔细,感悟深刻,你的收获大大滴!赞!!
    2016-06-22 17: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