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会的日志

王福会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读“备课本的故事”有感

王福会
更新于: 2016年7月18日 09:31


漫步于网络世界,一日,偶然见到了“南边的紫藤”的博客,读到了一篇名为“备课本的故事”的博文,下面截取文中几段,与各位一起品读,一起思索。

“因为备课本是要给领导检查的,所以不能马虎。书写要端正工整,如果能做到字迹漂亮,那就更好;过程要详细完整,最好是一二三四罗列清楚!……这成了什么了?套用某专家、某领导的一句话,“翻开﹡﹡﹡老师的备课本,就像是欣赏一件艺术品!”

“众多像我一样的老师都默默耕耘在抄备课本的“一线”,虽然心里都明白这样的劳动其实对课堂教学帮助不大!

“教导处的老师也一如既往地埋头翻阅着我的“抄课本”,虽然心里也明白这不是“备课本”!

这篇博文语言不是很优美,文笔不是很流畅,但我却被浅浅的文字中的真实而打动。作为一名从事思想品德教学15年的教师,作为一名思品学科的教研组长,我也一直在努力的探索,如何抓思品教师备课的有效性?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 培训教师关注“三道门”,提高思品备课的科学性

在上学期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思品组专门就提高备课的有效性进行了学习研讨,我也专门做了题为“关注三道门,提高备课科学性”的讲座。思品课不光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备课要关注“三道门”:(1)守好自家门.目前,中考思品已采用开卷考试。试题的形式“求新、求活、求开”,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离开基础知识谈能力,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掌握书中之理,才能答好书外之题,因此,要求教师一定要守好自家知识之门。对于课标中要求“识记”的知识点一定要在备课中重点体现,要按“课题一节题一框题一目题”的逻辑层次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然后,要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知识大树枝叶丰满,使知识系统化、全面化。(2)经常串串门。我们都知道“政史不分家”,而中考也是政治、历史一张卷,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守好自己的门,又要经常串串门,多与历史知识相联系,善于捕捉政史结合点,我们要求教师在备每节课之前,都要和历史教师联系,找出本课知识的历史沿革,以史为鉴,以古论今。(3)多关注热门。思品课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思品课本中的观点和方法都能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得到论证。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必须适时引入当今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要以重大时政社会热点和最新材料为背景,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谈感想、启示等,也就是在备课中要体现知识的活学活用。

我们借助教研活动这个平台对以上三道门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和交流,并选取了赵霞、郭春燕等老师的备课实例作为样板,让教师先效仿后创新。

(二) 检查教师落实“三预设”,提高思品备课的有效性

我们在检查教师备课时除了关注上面的三道门外,还要重点看是否体现了“三预设”。一是预设教学情境。检查教师的备课中是否以直观方式再现课本知识以及知识的相关背景,是否借助实物、图像、动作、游戏等创设源于生活、展示形象、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情境。二是预设教学流程。这是备课的关键环节。在检查时,要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是否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是否体现了教师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教学流程的预设是否呈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合作探究→反馈交流拓展”的教学模式。三是预设课堂练习。这是当前思品课比较忽略的一个环节,而我们认为,这是解决目前“课堂热热闹闹,课下全部忘掉”的一个重要措施。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在备课中预设出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练习,并且强调练习一定要体现时政热点。

(三) 引导教师课后“三反思”,提高教后备课的实用性

备课过程需要理性思考和精心预设,但任何一种预设都无法完全预测课堂上即将发生什么与课堂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而往往在课堂中发生的才是真实的和珍贵的。所以,课后再备课是经实践检验过的珍品的集结。

    一思:“亮点”在哪里?课堂教学的亮点可以表现在方方面面,如新课导入引人入胜、营造氛围润物无声、教具使用得心应手、难点突破灵活巧妙、学法指导技高一筹、激励评价催人奋进、课堂小结画龙点睛等,这些小的亮点都可以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是就会凝聚成教学的精彩。 

    二思:“偶得”有哪些?课堂可以因预设的过程而精彩,也可以因生成的“意外”而美丽!教学的“意外”带给我们的偶得往往会让我们感到惊喜,无论是学生超出常理的回答,还是突如其来的发问,都可能留下创新的影子,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及时记录瞬间的精彩火花,在积累中沉淀和提升。

     三思:“遗憾”在何处?其实,每位老师在上完一节课后,都会有一些感慨,都会感到自己的不完美之处。我们要求教师教后反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教师拾起散落在思绪中的点点遗憾和失落,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的修正教学,重新打造完美的课堂。课后“三思”不要求字数,不讲究文笔,只要真实,只求实效。

“晚上我把明天要上的课准备一下,简单记录教学过程。第二天醒来,又发现新东西、新问题,又要添加,又要修改。自己讲完课,听了同年级老师上完这一课后的感想,觉得有启发,又想变动一下。”这段话仍然来自 “南边的紫藤”的“备课本的故事”。我想,能体现备课“三门道,三预设”和课后“三反思”的备课本也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检查者看到的应该是涂涂划划、修修改改的,是一块“补丁打补丁”的、脏兮兮的五彩的布!上面的字迹、线条,很可能在别人眼中有乱七八糟的感觉,但却是老师自己心知肚明、操作起来得心应手的、有实效的备课!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