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大师的足迹,探寻语文的真谛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快五年了,反而感觉越来越不会教了。有这种感觉,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一、课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语文显然缺乏学习兴趣。
二、虽然课上很努力的讲,但学生成绩不理想,基本没有语文能力。
我一直在寻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曾经做过一些新的尝试,结果也没有多少改观。在我很茫然的时候,周再钊校长给我推荐了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
于永正 生于1941年,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始终坚持常规化教学,给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指导。他的教学思想简单实用且卓有成效。下面我想,结合自己浅薄的思考,与领导老师们交流一下阅读这本书的收获:
一、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这一章是我最受触动的。在书中于老师把教语文简单概括为:识字、写字、读书、写作。他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效果显著。此外,他还介绍了很多学校、老师类似的做法,也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杨巧云老师,六年语文教学只抓两件事,一是读书,二是写日记,结果在全区三千多的毕业生中,前十七名都是她班的。再比如山东省龙口实验小学“大量读写,读写结合”的语文实验,也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朱作仁教授考察了龙口实验小学后说:“别小看了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八个字,这是教语文,也是学语文的规律啊!”
张立民副局长在2014年全区小学大语文现场会上的讲话中提到: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其“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中说得好:“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段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语文课要姓语,而且必须姓语。
书中说:“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靠大量读写实践的积累来完成的,而不能单纯靠老师的讲解。繁琐分析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不能让分析占用课上学生训练语言能力的时间,更不能用分析代替训练。”
我不禁反思:教语文就是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既然教语文看似如此简单,自己的教学就是人为的把语文复杂化了。比如:我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特意使用了课件。先用歌曲引入,其中出示一些图片。然后让学生找出草原风光、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不同场面的内容,勾划体会优美语句,感受语言美,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中间穿插小组讨论。开始学生有些兴趣,交流时也很热闹,等到小组展示时,举手的学生却是寥寥无几。没有办法,很多内容我又做了详细的讲解,生怕遗漏下什么知识点,占用了大量的课上时间,结果学生除了能够勾画出一些词句外,几乎没什么收获,讲解的大部分内容学生都当成耳旁风,一问三不知。
我对这种教学效果,也是很不满意的。通过查阅一些书,终于找到了其中的原因。
胡立根老师在《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特征简论》中说:“语文教材潜在的极大部分都是冗余价值,它是一种负价值,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干扰着有效价值的实现。”
语文学科的专业性表现在识字、书写、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教材这个载体,在课上完成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课文中很多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而言是多余的,无用的。我把这些内容也当做了课程内容,没有分辨出哪些内容才是真正的课程内容。在这点上,我做了大量的无用功,甚至是负功(学生不但没用语文能力,而且还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于老师正是从识字、写作、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这些常规内容入手的,把教学内容变简单了。教学内容简单了,目的性就容易明确。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再面面俱到,要给课文内容瘦身,确定课程内容,精选读写的训练点,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精力重点放到读写能力的训练上。如果我再教这课的话,不再面面俱到。首先把歌曲和课件内容去掉,只保留几个草原的图片。在学生整体把握全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来提高学生的词句品味能力。
二、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于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他认为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感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
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当作硬任务,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严字当头,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其他教育专家、学者也对朗读有很深刻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说明课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的生命。
丰润教研室特级教师高启山主任说:“朗读,是读的人把自己的理解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情感用声音传达给别人。”
在教学中,于老师也给出了具体的做法:
他在备课时,先备读,反复读。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
在课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每篇课文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指导读好。疏通课文中的文字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语句子的意思。
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强的词语,或抓住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精彩之处等。(抓住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
第三件事让学生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
我在教学中一直忽视朗读,只是在学生预习中布置朗读。至于每个学生读的效果,并没有关注。课上也只是找个别学生读一些精彩的语段,然后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课文的讲解分析上,以往正是我“告诉”的太多,无意义的练习太多,才使语文教学失去灵性,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觉得语文课味同嚼蜡,以至于把学生教死了。
对比发现,我所重点讲解的内容往往用处不大,而忽视的内容又应该是授课的重点,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教学思想上狭隘与落后,使我自惭形秽。于老师关于朗读教学的具体做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使我不仅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也深受启发。
我认识到朗读是每位学生在语文课上都能做的事,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降低了学些难度。既有助于面向全体教学,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读出感情;稍差的同学也可以做到正确流利。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不断理解感悟的过程,语文能力也可以得到发挥与提高,大部分内容可以达到以读代讲的效果。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浏览,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是不能深入了解的。在这个前提下,任凭老师采取是什么样的方法,只能是课堂表面上很热闹,却收效甚微。
出现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错误和知错不改。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认识到了不足,又有了于老师这么好的榜样,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在教授《童年冬阳骆驼队》时,我也照猫画虎在第一节课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先范读了一遍,基本扫清了文字障碍,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找学生逐段读。期间我特意找了几位较差的学生,原想看一看他们读的到底有多糟糕的。没想到冯宇、赵天冬这些平时总不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能基本把一段都读下来,虽然由几处读错了,这已经很出乎我意料了,接下来我把语音给他们更正了一下,他们读第二遍时,就更流畅了。通过这个小细节,我感到老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一成不变的看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潜力很大,也需要老师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很多时候,他们的表现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得多。
实践证明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我以后还要按着这个思路走下去。
今后的设想:
1、吃透教材,读懂文本,明确课文中读写能力的训练点。
2、自身加强朗读训练,为学生做示范。继续加强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训练。课堂上以朗读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在把课文读通读懂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后续读书计划:《于永正课堂实录》
最后用……的话作为本次报告的结束语:
- 所有评论(1)
-
冯翠红读得仔细,悟得深刻!·2016-09-14 16: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