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明的日志

张来明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张来明
更新于: 2016年9月14日 09:31

 这个问题既是我汇报的题目,也是给各位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老师们已经有自己的答案,先把自己的答案姑且放一放,和我一起先看一下一篇博文。看完之后,可能会对这

个问题有一个新的思考。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方老师的博客:

我曾经遇到不少美国大公司的人,抱怨在中国很难找能力强的员工,我曾经问过他们,具体的问题是什么,他们指出最大的问题是:

书面表达能力太差(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要求写一篇报告,通常写成了不知所云的散文。.......另外一位美国公司副总说:“中国没有语言教育,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连求职信、个人履历、产品评估报告、社会环境分析报告,这些美国小学生都会写的东西都不会写。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考什么心灵的选择,一点用都没有。我们每年都要花大钱,培训我们的中国员工写汉语的商业文章,花大力气纠正他们使用美丽的成语和无端引用各种典故的坏习惯。”

看完这篇博文,我在想:能在美国大公司求职的人应该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连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就如此之差,那么其他学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教给学生多少实用性的知识(技能)呢?如果这个问题带有一些忧国忧民的意味,那么我们再把眼光放近一些,请大家再思考两个问题:

语文课上,你最尴尬的事是什么?

关于自己的语文教学,最苦恼的事是什么?

我先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最尴尬的事: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没有人回答;

最苦恼的事:自己很努力的上课,学生的阅读、作文水平却没有什么提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

这些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和语文教师如影随形。我本人也经常为了这些问题感到无奈与苦恼。我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了王晓春写的《语文课如何是好》这本书,读了之后,受到很大的启发。

本书主要通过国外语文教学与我国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对比,在找出我国语文教学与国外存在差距的同时,结合国外教学为我国语文教学提出了系统的改进措施,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设计出大量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  语文课缺少专业尊严(认同)

第二章     语文的专业性是如何被挖空的(透彻)

第三章    有了知识体系才会有专业性(震撼)

第四章    专业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系统)

第五章    我对语文专业性的探索---教学设计(实用)

下面我从中选取了几个观点,结合自己的感悟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语文课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

首先我们先解决课堂教什么的问题,本书主要把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与澳大利亚英语课程标准做对比,得出了语文课的课程内容。

澳大利亚课程标准的英语部分相当于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他们把英语学习分为3个方面:即听说、阅读、写作然后,把3个方面纵向分成6个水平。其中水平1-3相当于学前班到小学4年级,水平4-5相当于5到8年级,水平6相当于9到10年级。每个阶段的水平再从横向上按文本、情景性理解、语言结构和特征、策略4个维度进行详细说明。这对我国语文教学极有启发性


水平一     语言结构和特征

策略

 

               水平二

 

听说

(阅读、    ......

写作)        

 

水平六

为了比较直观的让大家了解,我节选《澳大利亚课程标准》语文(英语)知识体系部分。下面部分摘录水平5,相当于我们的初中一二年级:(小学部分没有找到,形式是一样的)

 篇幅较长,大家浏览一下

听说部分

在水平5,学生应能够:

文本

5.1 听说有争议性内容的各种口语文本。

    当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结果时,他们能够(指标——下同):

    ·参与小组讨论,倾听他人观点并做出反应,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合理的理由;

    ·听主题和问题有挑战性的口语文本,如现场演讲、录音和录像等,概括要点;

    ·围绕一个文本或一个问题的某个方面分小组准备并作一次解释性的表演;

    ·在经过准备的讲话中就一些挑战性的主题和问题向读者提供信息;

    ·选择适宜的文本类型,如角色扮演、叙述、争论或发表意见等,劝说听众或表达一种观点;

    ·借助恰当的视听手段,如胶片投影仪或数字投影与一群同伴清楚地交流。

情境性理解

5.2 对他人的口语运用进行批判性的讨论,并针对特定的目的和对象选择、准备和呈现相应的口语文本。

    当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结果时,他们能够:

    ·听主题和问题具有挑战性的口语文本,如广播或电视,讨论其措词选择所传达的价值观、态度和假设;

    ·识别预期的听众对文本建构过程的影响,例如面向儿童的戏剧独白与面向成人的戏剧独白有所不同;

    ·根据目的和情境提出恰当的导言和结论;

    ·对人数不同、背景各异的群体讲话时,恰当调整说话方式。

语言结构和特征

5.3 识别并调控可使说话者对听众施加影响的口语文本的一些语言结构和特征。

    当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结果时,他们能够:

    ·观察手势、面部表情、语调和语速如何影响听众,并在自己的口语文本中控制这些因素;

    ·识别组织完整而有效的各种类型的文本的特征,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构思中;

    ·识别如何通过幽默、轶事或情绪词等语言特征吸引听众;

    ·{识别通过比喻等形象化语言以及富有想象力的构思来说服听众的例子,一并恰当运用类似的技巧。

策略

5.4 识别并运用各种对听众施加影响的策略。

     当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结果时,他们能够:

     ·听口语文本,如来宾讲座或广播里的广告,找出其中用于说服听众的技巧并作笔记;

     ·识别并运用一定的信号,如变换语气、音调或语速以提醒听众转入一项新的或重要的内容;

     ·在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情境下,从各种策略中做出选择,如穿插一个幽默的轶事、运用统计结果或充满感情的号召等,对一小组或一大群人施加影响。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澳课标把一切语文知识纳入“听说读写”的思路,凡是有利于语文学习和应用的知识都可以采纳,为己所用。他们所谓的语文知识,是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师的任务是设计一些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教学内容,我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的。而我国的语文知识,虽然也设计“听说读写”,但是在文本内容的实用性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太注重记忆、理解和感受,虽然我们也注重以学生为主题,但学习内容只是各种死板的知识和一些情感上的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只是这个过程中的副产品,我们教授的知识缺乏实用价值。所以造成学生即使学到,也没什么用的现象。也就是说,不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差,而是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有得到过训练。

我简单做了一个图标应该可以更直观的反映这个情况:

异同

项目

澳大利亚

我国

相同点

教学形式

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活动

不同点

教学内容

以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为主。

语言学、语法学等死板知识的讲授、分析课文、思想情感教育

教学目的

实际运用能力

记忆、理解、感悟

实际效果

学以致用

实际运用时基本无用

讲到这里,老师们是否对自己语文课上的授课内容产生一些质疑呢?如果我们也想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话,那么教材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下面谈一下怎样使用教材的问题。

二、凡是在教学中使用的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材料都是教材。

澳课标中的教材称为“文本”,包括“文学作品、日常文本、媒体文本、工作文本”四个部分,大家在前面的例子中已经看到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课文本身只是教材的一部分,而我们的课文中又往往以文学作品居多。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信息。然而其中一些信息,对于语文课来说并不是有用信息。因为作者写的文章并不是专为语文课写的。所以,我们在分析课文时,要结合教学目标和相关课文内容,确定本课在听说读写的训练重点,把一些多余的信息要舍弃,不能再力图面面俱到。舍的同时也要有所取,应该选用一些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章和科普文章,也应该选取一些学生最熟悉的日常文本。

为什么学生讨厌语文课,主要原因是对很多教材内容不感兴趣。这些课文有的年代离学生较远,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即使教师改变一些教学方法,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情况。

五年级有一篇《窃读记》,我在教这一课时,学生很明显缺乏兴趣。这篇文章年代和内容都离学生太远。在读书成为社会时尚的今天,谁还会去偷偷看书呢?至于窃读时的心理活动,学生就更不能理解了。如果我重新教这篇课文,我会加入一些媒体文本和日常文本加入教材。

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

1、调查一下:现在读书的途径有哪些?写一段调查报告。

2、去书店仔细观察读书人的动作、神态,然后写下来;也可以说一下自己在书店读书时的感受。

3、你在电脑或手机上找到哪些读书栏目、软件?你最喜欢其中哪类文章?说明理由。

4、从中选取一篇或几篇文章读一下,然后谈一下读后的感受。

我想这些内容,学生应该会感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本,不仅能达到教学目标,语言运用能力也会得到有效训练。

三、开展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升的语文活动。

前面提了为什么讲和讲什么的问题,下面我和大家谈一下怎样讲的问题,也就是教学方法上的一些问题。

澳大利亚课标关于语文活动有这样的论述:

所有水平的英语学习都有三个分支领域:听说、阅读、写作。这三个分支领域的学习是相互联系着的。为使学生在三个分支领域都取得进步,教师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设计一些专门的活动来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语言及语言运用的知识。这种学习应该注重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而不是孤立的教授一系列的语言技巧。

我国语文教师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手段主要是两种:1、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例如读懂课文,写作文;2、孤立的教授一系列的语言技巧,例如做练习,讲语法等。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们的语文课上缺少的正是“专门的语文活动。”虽然我们也有情境教学,搞一些语文活动,但都是以课文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此在课上,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必须设计为之服务的活动。

语文活动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情境性,2、整体性、3、探究性、4、思维性,5、合作性,6、游戏性。

例如:三年级下册《她是我朋友》,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扮演阮恒、医生、小朋友和周围的人,演出这个故事。

告诉他们,各组都从需要输血时开始演,至于后面医生都说说些什么,阮恒怎么表现,事情怎样结尾,请他们自己设计不一定和课文一样。

提醒学生,设身处地,如果你是医生,你会怎样处理此事?如果你是阮恒,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其他小朋友,你会怎样对待?

再比如:在讲授《陶罐和铁罐》时,可以让学生在分析完陶罐的优点和铁罐的缺点之后,辩证的思考一下:陶罐有什么缺点?铁罐有什么优点?然后发挥想象,让陶罐和铁罐互换角色,改编成另一则寓言。

这样的语文活动还可以设计很多,但是教师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有限,我们可以发挥年级组、教研组的优势,在教研活动时,把课文中怎样确定语言能力训练重点以及设计什么语文活动(不是所有课文都能这么做),作为一个教研内容,群策群力,长期坚持下去的话,应该会取得一些效果。

以上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体会,之所以交流这些内容,只是想让大家开阔一些眼界。教学就好比种地,我们终日在自己的地里埋头苦干,等到收获时,收成却不好。这时就要看看别人在地里播下了什么种子,平时怎样料理的,收成怎么样。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国外有如此大的差别,原来语文知识内容还可以这样理解,原来语文课也可以通过语文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如果通过我的汇报,大家能有某些认识,这次交流就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谢谢!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