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
其实在最初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想按照教参上的要求,分析按时间顺序写了人们的活动,表现了春节的热闹,表达了对春节的盼望,喜爱等方面来处理。
当我无意中与小毕老师谈话时,他说到,老舍是多么大的文学家,他为什么只选择这些方面来写呢?语言上有什么风格呢?想了想他的话,我再次看这篇课文,我发现老舍的文字没有刻意地渲染,没有强烈的抒情,就是在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的告诉人们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简单,质朴,真实,自然。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文字间又应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想表达感情呢?于是我在上课时有了这样的想法:首先针对的顺序和人物活动把课文概括和归纳,然后我就针对“腊八粥”这一话题展开去腊八粥是在什么时候,用什么东西怎么做的?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学生马上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在腊月初八,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熬成的”“就像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紧接着我就势问,你感受到的什么?“运用比喻写出了熬腊八粥用的食材种类多,表达了作者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哦,你仿佛……”“我仿佛看到了有五颜六色的米、豆、干果”“都有什么?”“红豆、黄豆、绿豆、白豆,白米、黑米、黄米,枣、桂圆、枸杞、莲子……”“你是从哪个词看到的?”“农业展览会”“你感受到了什么”“人们丰收的快乐,若果不是丰收,也不可能开展览会”学生们一阵欢笑。“你除了看到了,你还能…”另一个学生紧接着就说“我闻到了粥的香味沁人心脾”“有?”“有豆香,米香还有各种干果的香”“你是从那个词闻到的?”“熬”“这个‘熬’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做腊八粥需要很长世间,而且都已经把米熬成稠状了。”“难道作者不知道我们所说的这些么?他又是怎么表达的?”学生们再次体会老舍的语言简洁质朴的特点,同时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再读这段话,你又有什么发现?”一个学生的反应特别快,马上注意到了“家家”这个词,她说“家家”说明熬腊八粥已经成为每家每户必做的一件事,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风俗。那就成为了“北京的老规矩”我就势又问“他们为什么家家都要做呢?想借此传达什么吗?”“因为文章中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鸭’,天特别冷,喝碗粥一定特别暖和”“还有就是也能表现出他们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的希望”此时我又适时向学生说“腊八粥是有来历的,学生们不妨下课时查一查”“其实课文中不仅这一处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中传达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品读,其他地方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感受年的味道,说出你的理解”请同学们课下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接着聊。
这节课下来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思路写下来,既喜悦又矛盾,我在反思:我这样的课堂可行吗?有没有把课讲偏呢?但是我认为从文字间学生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同时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不是我们的课堂应该具有的吗?不知道,也没有什么理论支撑,希望见到的同仁给予指正。
- 所有评论(2)
-
王丽双冯翠红: 这么好的内容,我放到“魅力课堂工作坊”的“文章专栏”里了!回复 @冯翠红:嗯嗯,多谢姐姐夸奖。嘻嘻,和你比差远啦
-
冯翠红这么好的内容,我放到“魅力课堂工作坊”的“文章专栏”里了!2016-09-18 16: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