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无题
大约大约12号的时候我报名参加丰南区将于29、30号举办的语文说课比赛。
但实际上由于诸事缠身,我只做好了心理准备,计划了一下要小的溜地先准备着,23号以后再专心备战。
“世间不如意十常八九”这句话大约就是为我准备的,“小的溜”基本上约等于0,23号也就是周五晕车晕得犯了低血压+低血糖+不知道还有什么毛病,下车时我只恨自己没好意思躺在地上,休息好一阵以后被同事看见,还说我脸色惨白,索性,24号周六就休息了一天。
25号是周日,晚上看了王崧舟老师的几节课堂实录,大约三四节吧!让我想起6月份去山东听到的他的《天籁》这节课,我曾经跟冯校说:如果这是一节青年教师竞赛,大约会让评委为难。因为境界是真高,可是对字音和语言文字工具性的体现就不像我们平时课文教学那样扎实了,我记得有一处学生读错了字音,王崧舟老师就没有再停下进度纠正——毕竟只有一课时,毕竟庄子太深邃,毕竟这篇古文算比较偏门的,毕竟它的通读就是不小的一个挑战……不管多少“毕竟”,都不妨碍这是一节好课,即使不知道王崧舟是谁,这节好课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不止是课,执教教师本人的素养也是。
从这节课我的内心就一直自我争斗:当一节课的情、境、意都如行云流水般顺滑时,学生出现了字音的失误,舵手的方向应该指向何方?如果是竞赛课,很明显不纠字音就是一个扣分点;从课本身来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什么被放在第一位呢?显见它是比“授业解惑”更为重要的东西。王崧舟老师这节课,让我想起来的就是古时候的道观门派,往往会自小养育一些孩子,教读书,教诵经,《老残游记》里逸云就说,“所以我们从小全得读书,读到半通就去念经典”,王崧舟老师这节《天籁》,给我的感觉就像布道多过像语文课堂,当然这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他本身得是得道高人,在我心里,他当然就是。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觉得此时此景此境此情之下,继续往下走是对的,情境塑造不易,入情入境更不易。之所以出现前文那种纠结,恐怕跟我那阵脑子里一直都围绕着现在的经典诵读有些字音各说各有理有关系,那阵子我脑子里一直在想,我们提倡经典诵读,但谁来给经典诵读的材料把关呢?就像某位作家一样,都成名成家了,有些熟知的东西却是错的,这又如何是好呢?甄嬛究竟叫甄嬛环还是甄嬛萱?理论上应该是萱,可大家还是在环来环去。 如果说这是一个偶然的现象,那么中小学中都要普及的经典诵读一旦出了错误,恐怕就是现象级的了。到时候N个字音在同一句话里出来不同读法,想想都觉得可怕。
话题又跑了,拉回来——25号读了王崧舟老师的另外几节课堂实录以后我觉得,王崧舟老师当时的忽略未必是真的忽略了,很有可能是故意的,是因为此情此景此境此情之下,王老师本就没有我这么多的纠结,他的“诗意语文”不是光为了追求境界不要双基,但他在追寻作者与读者心灵的共鸣这是肯定的,他在追求倾听到文本的“灵魂之响”,在追求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中透视自己也是肯定的。
其实说白了,不过是读了他更多的课堂实录之后,我更倾向于他的语文追求是那种脚踏实地的梦幻而已。
说课比赛之准备部分第一部分,关于王崧舟到此结束。
- 所有评论(1)
-
冯翠红这样的读书练气可不仅仅是为说客比赛作准备呢!意义深远啊。2016-10-26 17: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