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岳巍的日志

毕岳巍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一句话背后的想象空间

毕岳巍
更新于: 2016年11月3日 10:14

今天讲第一课《山中访友》的经典片段: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让学生关注老桥和老人这一语言形象的特殊性代表性。

让学生思考:老桥和老人之间的相似之处?为什么这么想象?

孩子们抓住了关键词“弓着腰”,“俯身凝望”,写出了老人的情态。

这已经是很细致的常规语文教学了。

可总是少了一点什么?

少了一点什么呢?

当学生说“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

课堂上我临时想到这些人中都会有什么人呢?

孩子们说道:

“有商人“”

我追问商人去做什么?

“生意失败了,去散心”

“有医生”

“去救助病人”

“有猎人”

“去打猎”

“有画家,去画画”

“有诗人,去作诗”

“有警察,去捉刚才的那个猎人”

全班大笑!。。。。。

一句话的背后,每个孩子的想象空间都打开了。

是啊,就是这样的老桥,不单单渡过的是一个个人,更是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心情,一种种人生。而自己就这样,默默地奉献着。

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用语言表达。

老桥,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____渡到对岸,_______换回的是_______.老桥你凝望水中仿佛看到__________。

学生们很快完成了了这个句子。

我们把这些小故事,放到一起,说下课要写一部老桥的自传..........


少的那一点就是学生自己的情感想象!

抽象的语言文字,老师无法专递语言背后的信息。

只能去激活孩子自己的头脑,才能完成语言的的激活

960a304e251f95cad8eb0aa1cb177f3e6709528e.jpg

同样在贝特森《心智与自然》中他一生发现联结模式。

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事物间的差异性

尊重孩子的差异性表达,才能让课堂摇曳生姿,充满灵性。

单一的教材解读,不单是枯燥无味的,更扼杀着智慧的生成。

世间万物都是连接的。

语言背后也是世间万物的联结。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的心智都是以说故事的方式来思考的。

心智是互动部分的组合。

说故事的思考方式是生命本身的思维方式。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