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背后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段文字就是课文《山雨》的前三段,学生们读的熟,却没有感情。上课,读完第一句,我就说你们读错了,学生们一脸茫然。有聪明的同学说,老师我们没读出破折号来,没错读的速度都是一样的,没有了标点的停顿。尤其那个“雨”字的停顿。孩子们第二遍读的有了停顿,我说“来的突然”四个字怎么读?
有同学说读快。
“特别快吗?”
“稍微快点。”
“哪里读慢”
“后面”
“哪里读轻”
“悄悄”
有了提示,学生再读,我听了说简直是享受!孩子们笑了!
为什么要写成样?能不能只用一个句话写这句话?孩子们拿出笔开始写
“雨跟着一阵阵的湿润的山风和一缕缕轻盈的云雾突然悄悄地来了。”
写完后孩子们再读就感觉不对劲。哪里不对劲呢?
孩子们说“作者一开始不知道是雨来了!”
先来是?
是山风!
是云雾!
最后惊奇的发现,是“雨来了”,所以要雨放后面,而且用逗号。
我说能表演出作者当时的情景吗?
一个孩子来前面表演,我一读来得突然,他就摇头表示好奇,我读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他就闭上眼睛张开手臂很享受,我读一缕缕轻盈的薄雾,他抬起头看着远处,最后伸出手掌,说道,雨来了!!惊喜油然而生。
于是全班一边表演一边读!
是啊,句式的变化是作者巧妙的安排。是作者的观察的体现。
语言的背后是作者的观察感受和感情!抒情语言的最大特点,也就是这样的运用!这种区分,在语文课堂上值得品味。句式的变化、安排,前后搭配,都是便于抒情,便于一种语言的美感。
如果拓展开了语言线性表达结构里是一种生命体察的过程!
汉语表达上这种特性,在古诗上很明显。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人们通过感官对客观世界进行体验,运用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行加工而逐步形成的。
而我们的语言教学,就是要建立这种语言的体验性!
- 所有评论(5)
-
毕岳巍阅读行动: 老师这个是原创的吗?写的太好啦回复 @阅读行动:以前的文章
-
赵星华仰视2016-11-03 09:57 回复
-
王丽双阅读行动: 老师这个是原创的吗?写的太好啦回复 @阅读行动:这是个才子,绝对原创!
-
阅读行动老师这个是原创的吗?写的太好啦2016-11-03 09:52 回复
-
王丽双写的好!2016-11-03 09: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