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军的日志

郑思军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民俗小说

郑思军
分类: 民风民俗
更新于: 2016年11月24日 17:51

一个光棍的最后十天

作者:郑思军

每次回老家,总爱听哥哥,嫂子絮叨一些乡里乡亲的凡人俗事。说起时漫不经心,我却听得津津乐道。

哥哥家靠近小广场,开了一个超市,来来往往的人多,新闻过了一半天就又更新的了。

蔡三家的儿媳又该生了,这一段时间,他经常光顾超市,今天赊一袋子面,明天赊一袋子米,每次都嘱咐,先记上,别拉下了,过一段有钱再还。

刘福珍他妈算是咱们庄的老寿星了,一百零二岁,老人家耳不聋眼不花,干净利落;儿子八十多岁了,还每天陪母亲说话唠嗑,孙子每天都给爸爸、奶奶请安,关心他们的衣食寝安,出门后不厌其烦地回答别人关于奶奶长寿秘诀的问答。在庄里算是一件美谈。

村庄是一个较大村子,有三千多口人。农村男女比例失调,年轻貌美的姑娘看不上庄里的大老粗,飞了出去,远嫁他乡。小伙子们虽然肢体健全,但也不乏找不着媳妇的,现在光三十岁左右的就有一百三十多个单着,算是小光棍了;可老光棍始终维持着高位。今天的主角老薛,七十多岁,一生未娶,算是地道的老光棍了。早年在生产队捞分,靠力气养活自己不成问题;如今国家政策好,政府给他们入了“五保户”、“低保户”等,每月的补贴,省点花也够用。老薛虽然不爱出力气,但吃上从不糊弄。补贴领到手的前半个月,打点散酒,买点五香花生米,再加上一袋速冻饺子,也算过上小康生活了。

太阳缓缓升起,一些闲散无事的人便会陆陆续续地凑向小广场,有的靠墙跟蹲着,有的在台阶上坐着,有的在人群边上站着,晃来晃去。这些人彼此熟悉,你一言,我一语,场面并不冷清,还挺热闹,砍大山的,说趣事的,拉电视新闻的。老薛从不多言多语,去听的时候多,有时冒失一句,别人无语。好在又换下一个话题了。到晌午时,人们便回家了。

今天下午有人说:“老薛的腿摔折了,在小矮屋里疼得直叫唤。”有人说“村主任听到叫唤声,去了他家,在门外拍打窗户,推门进去,看见他躺在炕上,腿肿的像琉璃灯,锃亮锃亮的。劝他去医院,他不肯。后来找了村里医生,开了点消肿止痛药,钱还该着呢?”

又过了两天,有人谈起说:“村主任又去看了,说老薛比原来又黑又黄又瘦了。”

到第十天时,人们传来了新的消息,村主任再去看时,发现老薛蜷缩着在地上趴着,叫他时,已无声响。动他时,已全身僵硬。村主任慌忙跑到门外大街上喊人。人们听到喊声,三五成群的向小矮屋走来,在小矮屋外,人们窃窃私语的谈论着。找他的家人及亲戚,他们像平时一样太忙,也没有前来。村主任与村委会商量了一下,大热天的,不宜耽搁,决定先叫火葬场的车,又临时雇了两个扫大街的人帮忙。师傅到来后,面对僵硬的躯体,费力地装进了纸糊的箱子里,用绳子一捆,抬上车拉走了。

外甥在自家院子内,转悠了半天,还算有点亲情味,毅然决定随车前往,最后将骨灰盒拿了回来。

老薛算是走完了一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永远装在这小小的盒子里。

新的问题又来了,埋在哪里,谁来埋,开支哪出,饥荒哪还,小矮屋怎么处理?一环套一环,难题太多。活着不易,死了也不让人省心。外甥消耗了大量脑细胞,也没有想出更完美的办法,干脆省点脑筋,就放在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小矮屋吧。

老薛总算找到了归宿。小木盒,小矮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2016年9月于水乐轩

(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关注农村养老,关注农村鳏寡孤独的养老。)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3)
  • 冯翠红
    故事有些悲楚,文字很有味道。
    2017-01-16 16:17 回复
  • 邵玉梅
    很有意思
    2016-11-25 09:11 回复
  • 郑思军
    作者有30多年的教龄,业余时间爱动动笔,写写教学心得,笔记。也爱写写农村题材的文章,今写此一篇,虽略显深沉,但值得深思。
    2016-11-24 18: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