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洁的日志

刘玉洁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多维视野中的语文教学

刘玉洁
更新于: 2016年11月28日 12:15

“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虽然它在教学活动的实践指导方面弱于教学目标,但它的指导意义却是其他教育目标不可代替的,因为教学内容指向课程目标,旨在达成课程目标。对于语文教学内容而言,语文课程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语文”方向。语文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素养可以,但全面提高就不好说了。什么是全面提高呢?语文素养是人的素养中的一方面,这一方面中的全面嘛?)这就规定了其“语文”方向。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搞清何为语文素养,不然,这标准是没法来衡量当前的语文语文教学的),就是语文课。

刚刚打开这本书的时候看了“写在前面的话”,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想去和作者一同探索的欲望。这是一本适合小学语文老师阅读的书,因书中有不少教学片段的展现与分析;对那些语文教育研究者也有些许的参考价值,因其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顽疾有所批判。

一直以来,语文学科的性质总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有所侧重,而实际上,语文教学应该在两者的统一上寻求适当的途径。作者从唯物辩证的角度认为,实现两者统一的途径有二:一是在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人文内涵中学习语文形式,一是以学习语文形式入手研读文本,相机渗透人文教育。只有做到整体感悟与局部分析体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两者的统一有一落脚点,即对语文形式的理解、积累与运用,为此,我们要避免走两个极端,因为“离开具体内容、人文内涵,抽象讲析语文形式,语文课程就失去灵魂;不顾语文形式,空谈人文,语文课程就失去根基,而成为空中楼阁”。

文章中说道““工具”共“人文”一色,毕竟是语文教学理想之境界,要让语文课堂全面达于此境,不能一蹴而就,还学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付出艰苦的探索。”读到这段话时对我的感触颇深,语文的内在力量强大,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立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作者对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有比较实际的考虑,引述了丁有宽“一文突出一个重点”。这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因为作为综合性比较强的语文课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内容都讲清楚,而学习往往就是一两个主要矛盾而已,只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便迎刃而解了。丁老师还说道“对一些典范课文,采取疑问多次教,多次练,每教一次,重点就转换一次,力求领会和掌握文章的特色。”的确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不断开发、创生语文教学内容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凝固,通过教学反思,原有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成为生成新一轮教学内容的参照物。语文教学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在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调适中,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力求开发、创生出切合学生学情、切合课堂教学情境的语文教学内容。

    综观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么就是讲得太多(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权利,剥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要么就是指导方式不恰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或者漫无目的地学习),使学生学得厌倦或一头雾水。假如我们能够针对重点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深如浅出,便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与发言,在师生的对话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对话时,应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切忌离开学生的生活实际作无效的交流。

    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历来存在两种方式:独立式与依存式。前者“将静态的语言材料,或者从动态的课文语言中抽取出字词句”,以习题的形式进行机械训练,这就是我们用得最多的训练方式,;后者则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既理解内容,又积累运用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掌握促进对内容的感悟,在相互促进中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与人文素养,这是训练的理想状态。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不少新的教学模式,然而,在追求模式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以下误区:一是非学生质疑不是突出学生主体(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也并非课文学习中所有的有效问题都由学生提出来,适当的时候,还必须靠老师组织提问);二是非自读自悟不是阅读教学(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学之快慢,在学习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如此学习境界,故自读时也需要老师的指导,也需要适当的读写训练,而非任由学生自生自灭);三是非我模式不是优质或最佳(关于这一点的论述,作者所剖析的是现实中那些套用别人模式的做法,故与所提观点联系不大,且有论述不深的游离现象)。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与积累,并将零散的语文知识整合成完整的体系,通过编码的方式(比如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快速运用知识的能力素养。还要在重视交际训练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逐渐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观点是明确的,而实际效果如何,还要看教学是否能在知识学习的各个细节上加以重视。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