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读”之心得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张田若先生这样说过。的确,阅读教学中的“读”是目的与手段的同一。阅读教学本身应该把发展学生“读”的能力作为主要的目的,而读又可以当作理解、领悟和吸收阅读题材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读还应注意几点:
一、明确读的目的:
读的目的性必须明确,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时,每个读的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行为指向”。读全文是为了什么?读某个段落是为了什么?读某个词某个句又是为了什么?教师都必须精心细致地考虑设计。而且设计的目的要求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易于忽略的地方提问:要有思考性,要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才能答出;要有层次性,保证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要有向心性,始终围绕文章中心发问,使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对课文中心加深一次理解。
二、量与质的保证:
“量”是指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一节课学生读的总量要保证在10至15分钟左右。“质”是指读的训练到位,读,特别是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对语言的感悟与处理的过程。由读通到读出感情需要经过多次反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这个训练过程,教师除了适当的点拨和激励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这个过程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很短,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可能就很长。如果教师缺乏足够的爱心和耐心,那么这个朗读将只是个别学生的良好的自我素质的展示,其他同学只是忠实的听众而已。
三、 读“法”的恰当:
小学生阅历少,当胸中有情感时,却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反悔。如果只是一味地叫学生去读,教师不在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方面作一些适当的讲解或提示,读的效果肯定不佳。所以,我觉得一定的朗读技巧指导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到了学生想读好,而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可适时点拨,或示范朗读,或提出朗读中要注意的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提高读的水平也决非一件易事,还要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