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的困惑
1、过分依赖制度,淡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只依靠制度管理强行推进,使得教师的主动地位、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挥。这样,造成了被检查与检查者的对立,致使教学管理丧失有效性,导致教师教研意识的淡化。教师教学工作就成了追求学生学习成绩,参加教研活动只是为了不受制度的处罚。如:教案书写、授课环节、教案详略、数量多少;作业次数、检测评讲、听课节次,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等都写进了教学管理制度中,且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显然,过分依赖制度管理,从而淡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2、农村小学生带给教学管理的困惑。
首先,由于农村特殊的地理特点,造成农村小学生在思维、生活上没有城镇学生更“现代”。由于现在城镇化逐步深入,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是以城镇文化和精神为主,在农村小学,至今没进过城的学生不在少数,像这类学生就是他们学习红绿灯也需要依靠想象,这就造成他们在思维上的间接性特点,反映到学习认知上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考验和困惑。其次,农村小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处于劣势。由于农村特别是村小缺乏各种如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舞蹈、书法等专业的培训机构,加之家长这种思想意识的单薄,造成了他们所能学习和接触到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这在教育初期还不太明显,但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他们显然在能力拓展方面存在起点低的问题。
3、农村小学生家长带给教学管理的困惑。
农村小学生的家长具有一些特别的地方。首先,家长的文化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其次,多数家长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教育素养不高。一些家长甚至把学生整个丢给了学校,从不过问学生学校教育的问题。第三,家长工作时间的特殊性。如农忙、干砖瓦窑等原因,农村家长早出晚归,基本上没有比较清闲的时刻。
4、 教研活动的困惑。
学校规定每个学科教研组每周要主持一次集体备课,每人每期要上一节理想课,交一篇教学案例或一篇教学论文等。同时,要求教师都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教研活动。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部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是为了点名;教师缺乏研究的问题意识,针对性不强,教研活动的效率、效益不高;没有形成教师主动地、自觉地发表自己见解的运行机制,教师有效参与低,甚至有的教师是心不在焉。
5、业务学习的困惑。
尽管学校规定教师每学年要订阅一种业务刊物、业务学习笔记要达5000字以上,目的是促进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与新课改经验,努力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未真正形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业务学习还没有形成教师自觉的行为;有的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字迹潦草,敷衍塞责;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大段地抄写或网络下载,应付了事,没有收到效果。
6、教师不敢放开手脚实施新课程
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是当前严重制约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许多教师依然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唯一的标准。因为教育部关于“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的精神目前在本地区无法得到真正落实,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 又“后果自负”,所以在新课改中,这些教师根本不敢放开手脚去实施新课程,仍然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为主流,即使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论所描绘的美好境界十分向往,也不敢置学生的考分于不顾,更不敢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只好应付行事。评价问题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进一步发展。
7、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无实质。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听过许多“新课改的公开课”、“新课改展示课”、“研究课”,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不管这些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本来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偏偏要合作,只把其当成了课堂教学的插花去点缀,以显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表面气氛的热烈。在课堂上我们却常常看到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规则,乱哄哄一团,“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讨论没有实质性,而流于形式。往往是学生还来不及形成完整的答案,就被教师止住而又安排下一项内容。其实是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权利,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种实际的学习效果,有违合作学习的初衷。
8、学生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新课程实施以后,有些教师反映,优秀学生更优秀,后进学生更后进现象。其实不难看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自主的课余时间多了,机械模仿的时间少了。同时,学生自主的探索仍然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样一来,知识基础原本就差的学生就难以适应这种参与探索的自主性教学方式了,优秀生的思
9、 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
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我们从一从事教育工作开始的第一天起就学习起来课程改革,可是每年都课改,我们根本不知道课程改革如何改,全国各个地方都在推行新课程改革,很多地方只是注重形式,根本没有因地制宜,考虑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课程改革到今天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了,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是一个不明确的词语。很多人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算是好的教学模式呢?课程改革究竟如何操作呢?能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模式搞自己的教学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10、重褒奖,轻惩戒。
在学校的奖惩管理中,随处可见各种详实的奖励项目和奖励条款,但对不履行义务、不尽职尽责的惩戒条款则泛泛而谈或者有形无实。也许主观上是想要体现惩戒条款追求教育的人文性,但是客观上却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利。惩戒条款的含糊、惩戒方法的不当、惩戒力度的不足,均会造成惩戒效果的丧失。究其原因,其一就是我们有些教育管理者惧怕承担责任,不敢运用必要的惩戒手段;其二就是我们有些教育管理者对惩戒教育重视的不够。其实,在人的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惩戒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些问题上,惩戒的教育性往往大于褒奖的教育性,而且是其他方式不能替代的。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