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过去遗留的某些问题在已是新世纪的今天仍然潜伏着危害。其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之一就是畸形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大多性格孤僻、偏狭,心性变异、扭曲,可以说是社会的“次品”,若对其把握不当,那不仅仅是“次品”问题,他们很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造成恶性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潜在的巨大危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据有关资料统计,有61%的青少年犯罪来自离异家庭,而其中占比例最大的就是如此畸形家庭的孩子。若不及早制止这些“次品”流入社会,后果着实令人担忧!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此责任重大!可是,面对这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孩子,应如何去做呢?笔者从事基层教育十几年,面对过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孩子,与他们谈过无数次的心,给他们做过的思想工作也不计其数,深切感受到这类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是一项棘手的、令人头疼的工作。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学生教育工作的实例,谈几点做法。
案例介绍:
张某,男,生活在单亲家庭,跟父亲生活,父亲游手好闲。他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直线下降。课堂上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一天,一位学生跑到办公室向我告状,说张某打他,当我把张某叫到办公室,问是怎么回事时,张某张口一句“我看着他就不顺眼”,再问,就是“反正我就是看着他不顺眼,用不着你管”,然后就是三缄其口,摆出一副既不服气又满不在乎的样子。我万般无奈之下,便使出下策“尊重他”,也顺着他说看着那位同学不顺眼之类的话,经过大半个小时,这个孩子终于又开了口,与前面不同的是:收敛了满不在乎的对抗情绪,慢慢敞开了心扉。我抓住时机,针对其心理症结,有的放失,步步深入跟他谈下去。大约经过两个小时,张某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我终于做通了张某这一次的思想工作。我不敢保证他以后不再打架,但我相信,他今后再也不会因看着别人不顺眼就故意找茬对其大打出手了。正所谓“一好应百好,一错应百错”!
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从这些孩子某些极端的表现中敏锐地发现他们期待的信任和尊重。其实,他们内心深处最害怕的是“把人看扁”。他们之所以有时表现为“破罐子破摔”,是他们内心强烈的自卑感,思想上万念俱灰的失落感所致。我们要用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放大镜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于潜在的,则“沙里淘金”,用心发现、挖掘;倘若是微弱的,便悉心扶持,让它发扬光大,多做夸大性表扬。只有如此,才能使这些孩子走出心情低谷,迈出思想行为转化的第一步。
总结分析
做思想工作确实棘手,但是,它也是有章可循的。我的经验是——先放后收,艺术性变通处理。
首先是先放。即要对其目标、行为要求别太高,适度“放一放”,重点是尊重其人格。这些孩子毕竟也只是个孩子,并且是已经懂点事的孩子。所不同的是,这些孩子的家庭大多经济状况差,单亲一方存在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等恶习。这些家庭的孩子也就因长期压抑的生活氛围而心理更加日趋失衡,进而由对家庭的失望,对父(母)的仇视恶化为对同学、老师乃至整个社会的漠然和敌视,常主观的认为教师也是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迫害自己,对老师的真正关心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态度。
其次是后收。即在他们思想上有所转化,行为上有所进步以后,再严厉其行为,对其行为提出“建设性”严格要求。他们毕竟是没有长大的孩子,思想意识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前面尊重的是其成熟的一面,这里就要对其幼稚的一面作严格要求。让他们知道:尊重≠放任自流,诸如思想、言行、学习乃至礼貌、卫生等,都要上一个台阶。不过,由于这些孩子回的是畸形的家,喊的是一位“混混”父亲,还有因此而引发得来自亲戚朋友的负面影响,这些外部因素诱发他“近墨者黑”。再加上他自身意识上刚刚醒悟,自制力差,难免会导致他思想常常波动,言行举止有所反复。正如小树的树杈,砍过之后还会长出来,再砍还长,反复几次,才能除掉一样。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孩子的常年“累习”也不可能一下子来个180度大转弯,我们应该有这个思想准备,允许他们反复,但得激励自己耐得住性子,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坚持给他“砍杈”,千方百计地防止他向偏、斜的方向发展。在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觉真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但,越难才越有价值!“胜利往往就蕴藏在再坚持一步的努力之中”。我们不论多忙多累,都要抽出精力,挤出时间及时地给这些孩子以“敦敦教导”。毕竟,这些曾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孩子已经开始争气了,他们也有自尊心和上进心了,再努力拉他一把,就会成才了。要相信“铁杵定会磨成针的”!
当然,仅仅以上两点仍是不够的,还要时时事事注意艺术性处理某些突发事件,否则,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比如一个人的戒烟,单靠一个人的毅力是很困难的,何不嗑点瓜子,嚼块“绿箭”,吸上口戒烟灵,或者烟瘾上来实在难忍时约朋友到外面美餐一顿,潇洒一回!吸烟的欲望自然消逝怠尽。回到我们畸形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们来不得如此潇洒,但其中的变通艺术是要更加灵活自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多动脑,善于从多角度去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但千变万变,务必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尊重寓于要求之中,要求寓于尊重之中。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