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丽萍的日志

阎丽萍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阎丽萍
分类: 阅读理解
更新于: 2016年12月15日 15:13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孩子们,你们好》本书作者生动、形象、具体地描述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学四年里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作者以一个教师在9月1日前夜的思考开始,最后以他对一年级学生的明天畅想结束。作者叙述了自己在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任务时的经历,阐述了组织儿童学校生活的总方针和在解决对最年幼的学生进行教学和教育的任务中,教师内在的创造活动。此外,作者还叙述了一些把儿童吸引到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来的不同方法。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教师对孩子的热爱,对教育的执著。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书中教师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而且善于做好家校沟通。每个学期开学前的一周,当很多人还留恋于假期的休闲之时,我们这些老师可以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在备课、在研读教育书籍,还是……书中这位老师的做法让我很受启发。开学前的日子里,他把每个学生报名时的人事案卷都拿回了家,注意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在翻阅资料的同时,老师似乎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嗓音和笑声,这种被他称之为“叽叽喳喳”的声音,因为他觉得儿童的喧嚷就是欢乐和愉快。“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的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ш.A.阿莫纳什维利的这经典教育理念更让我震撼。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具有爱心的老师!开学的前一周,老师还给即将要进入校园的孩子们都寄去了一封祝贺信,祝贺孩子们即将进入新学校,并且告诉他们怎样找到自己的班级。不用说,这封信在开学之前孩子们已经不止一次的找他们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读过了。无需验证,这些信一定会被孩子们珍藏在自己的枕头地下,因为这些用彩纸写成的信,是它的第一位老师直接寄给他本人的。这样的老师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会更加喜欢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对于家长来说,看到这么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老师,还会对学校的工作、对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产生怀疑吗?

看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这样几个画面,让人难以忘怀。

第一个画面:在去学校的路上,我试着练习说这句话,“孩子们,你们好!”——我一面低声地说,一面倾听着自己的声音。没有成功。也许,这是因为在我面前没有我可以向其说这句问候语的孩子。应该设想这一场面:这就是我的班级,我走进教室,孩子们都看到了我,以好奇的目光望着我,我微笑着向他们说:“孩子们,你们好!”这时,不知为什么有一个行人以诧异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这个场面是不是很熟悉?也许在电视剧里,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就像第一次约会时一样,主人公忐忑不安,面对着镜子,或者是空气不断地练习要和对方说的话。在这本书中,这位可爱的教师,开学第一天就像去赴约一样,而且看得出对他来说,孩子们是多么重要的客人,这个约会是多么的重大!不管别人诧异的目光,他还是那么坦然地演练着,他对孩子多么期望啊。记得有位同事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说有个学生对她说,老师,我长大后,你就能做我女朋友了。那位同事笑笑说,对啊,那你得好好学习,快快成长啊!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单纯的想法!我想起今天我么班的一个孩子。放学家长没来接,就自己主动地拿起抹布,把43张桌子,43张椅子,书柜,饮水机,讲台全擦了,把小朋友桌子里的小纸屑全弄干净了。孩子们如此爱老师,我们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回报给他们同样的爱呢?像爱家人,爱伴侣,爱自己一样爱他们,这可真让人觉得温暖。

第二个画面:这位老师的实验班已经人满了,但是有个男孩子很想留下来读书。书里有这样的特写:

男孩子的视线始终盯着我,我清楚地看到,他的双眼噙着泪水。他走着走着,突然挣脱了他母亲拉着他的手,张开手臂跑到我的跟前,抱住我的膝盖,边哭边说:“大叔,别赶我走……我要学习……我会好好学习的!”

看到这一幕,我和作者一样,心都软了。这个孩子没有叫作者老师,而是脱口而出一声大叔。这真实的喊叫,作者揪心了。不需要批示书,因为儿童的自己固有的童心的真诚和天真缩凝结起来的申请书更具影响力,它直接撼动了作者的心弦。

突然间就爱上了这个孩子,是那么单纯,憨厚。这让我想起了那张希望工程有名的“大眼睛”海报。那个女孩子,睁着那双大大的美丽的眼睛,似乎在对你说:我要读书!那份对知识的渴求,对学校的憧憬,是我们这些为人师无法想象的。而更贵的是,这些孩子的眼神,没有参杂任何的名利,如琉璃般透明。

同样,阿莫纳什维利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每一分钟都关乎教育,课间也在教育的范畴内。他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天的课间休息50分钟,小学四年共有39100分钟,折合成学日,差不多有160个学日之多。这可是相当于学生将近一年的在校时间啊。我们六年制还要再多三分之一。这是我见到的第一次这样去精确计算课间休息并把它纳入教育学范畴的人。

我们之所以不去在意这一时间段的教育问题,有种种现实的考虑:这本就是一个休息的时间,对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上的问题都让我们应付不过来了,哪还有精力再去管这些等等。可是,课间休息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是儿童饶有趣味地消耗自己的体力和满足他们的认识渴望的。”这就决定在这段时间里,每个孩子都要有事可做。我们的孩子都有事可做吗?不知道,而实际上我们更希望他们没有事可做,最好是呆呆地坐着、来来回回散步。不然,他们会惹出我们不希望的麻烦。但孩子们能按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做吗?正好相反,越是担心孩子们不安分,他们越会在逃离大人的眼睛后加倍地顽皮。阿说“儿童是活泼好动的人,是渴望改造的积极幻想家。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实现他们渴望的有组织的环境。不过,在这个环境里没有用手指指着的威吓,没有对调皮捣蛋的后果的警告,也没有道德说教,有的仅仅是对他们的活动的组织和引导。”

也许,只有在大人的心里会把课堂和课间分隔得这么清楚。孩子们不会这样,课间没有解决的问题决不会在上课铃打响的时候就被扔到一边。如果我们能为他们创造出属于课间的另一种有组织的生活,让它和每个课堂一样成为一个个独立而又连贯的时段,不知孩子们还会为上课铃打响而心烦意乱吗?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