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师生关系的本质是生生关系
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人通常需要满足的是什么?即归宿感和存在感,那么学生最大的需要自然也是归宿感和存在感。打造一个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归宿感和存在感的教育生态才是“理想”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教师的工作本位应该是打造一种理想的教育生态,而不是站在传统教育认知的“教师”位置上对学生的成长“指点江山”。教师是服务成长的,而不是指导成长的;教育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最大化地成为他自己,而不是需要成为教师需要他成为的那种人。所以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存在感没那么强烈,甚至是隐形的,但一定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正如老子所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一个真正高尚伟大的老师,不是处处刷存在感,而是“大教无言”的。
缔造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缔造理想的教育生态,就是缔造让每个孩子都有归宿感和存在感的教育生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改变现行的班级结构,要建立一个让每个孩子都有存在感的班级,把学生按各个学科的成绩进行分组,在每个小组相对学业实力均衡的前提下,每个成员在组内都有自己最优势的某个学科,那么这个同学就担任自己最优势学科的小组科代表。这样每个人都在组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科代表以上不设上一级管理单位的存在,科代表就成了最基层也是最高层的存在。
其次要构建温暖文化,让每个孩子都有归宿感,。归宿感的核心是温暖,一个充满温情拥有温度的生态环境,会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家的温馨,都会发自内心地去爱它,去不自觉地趋向于它。朋友是孩子在学校中最向往的,获得温暖,是孩子心灵的张望姿态。学生和老师学生的冲突不断,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是学生找不到归属感,感受不到学校、教师的温暖。在构建班级生态时,其实就包含了用温度去打造的心理。分组的学科互补性,它在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存在感的同时,也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提供了结构性基础。如果每个人的学业都要最大化,则需要从别人那里汲取也要自己奉献,大家只有相互帮助才能共同进步。构建小组之上的教研组与互助组,也营造了班级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教师要用美好的心灵发现心灵的美好,孩子和老师每天都在被感动:有的同学不怕把衣服弄脏抱着垃圾扔到垃圾堆,有的同学卖掉班里的饮料瓶贴补班费,有的同学悄悄的打开窗户为大家通风…打造有温度的生态,靠的是用行为影响行为,用人格影响人格,它需要细水长流的坚持。一个优秀教师不是盯着班级的问题在哪里,而是用美好的心灵发现心灵的美好。
理想的师生关系,归结到底是缔造理想的生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彼此生命中的贵人,就像顾城在他《门前》中所写: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让生生互生,让生命自由,教师什么都不用管,教育就十分美好!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