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顺的日志

马文顺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马文顺
更新于: 2016年12月26日 14:02
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反省与自我观察。一方面是教师把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某个特殊事件或独立现象与该对象所属的整体联系起来,使这一现象在整体中得到重新认识与解释,赋予新的教育教学意义;另一方面是借助这一现象,使教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思想境界、心灵历程、情感世界、理论体系、操作方略等进行透视和反省,进而形成相关的综合性事实与价值认识、检讨、判断。也就是说,教育教学反思一方面是对个别现象、事件、行为的加工整理,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本人思想行为的观察分析,既涉及“它”的问题,又涉及“我”的问题。
教育教学反思是关于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是否趋向合理性的一种理性思考,因此事先不可能有现成的标准,只是一些公认的教育常理或教育理念,以及那些体现教育规律和教育意志的教育方针、政策等。它有别于反思性教育教学活动,后者丰富和发展了教育教学反思,不仅有教育教学的反思,更有反思的教育教学,即不仅对经验做出静态的反思,更有反思后的积极整改的更趋合理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但值得一提的是,反思性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育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径。
目前教育教学反思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教育案例法、教育叙事法、撰写教后记等形式,本课题侧重通过反思活动的开展,在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提炼总结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对一线教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反思研究方法,以便提高教育教学反思研究的实效性。
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专业化的发展。教育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改形势的需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别人的研究成果,更不能不假思索的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同样要以研究者的眼光,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积累经验,这是教师实现角色转换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改革同时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因此,加强教育教学反思研究,是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对于学校而言,“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学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教师的发展是关键。
世纪中学自2003年8月成立至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备受各方的关注。学校始终坚持“教育在于发掘潜能,品牌在于精心打造”的特色办学理念,精心架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的最佳教育平台,这就需要打造一支业务过硬,师德水平一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分析学校现有教师队伍情况,我校教师来源广泛,来自市区内各个学校,在教学上,新老教师搭配,各有所长,人人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校青年教师的总数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教学观念新颖,工作热情高涨,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但缺乏业务理论和相关经验的积淀,尚不成熟。如何尽快地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尽快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这不仅要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上下工夫,更要在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师德水平上下工夫。而这些方面的提高,必须通过教师的反思才能实现。
因此,学校希望通过开展教育教学反思的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思维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变,从而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而教育教学反思这一课题的研究,近来越来越被重视和关注。众多研究者对教育教学反思的含义,意义,具体方法策略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更有很多一线的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反思实践活动,相关的成果也纷纷出现。
但是,我们注意到,这些研究当中,一般都侧重于教学反思,而且大多数属个人承担的研究课题,目标一般只侧重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针对这种情况,准备在两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在加强教学反思的同时,关注教育反思,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二是打破反思只停留在个人层面上的状态,提倡不仅对自己,同时也对别人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变个体行为为群体行为,开展集体反思,以弥补个体反思的不足。
此外,当前的教育教学反思中,“重教师”而“轻学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失去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
综上所述,我校在展开课题研究时,注重并加强对学生层面的分析和研究,即不仅关注教学的反思,同时注重教育的反思,注重教师层面的反思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层面的反思研究。
(二)现实意义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和束缚,使教师在新形势下更加理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由于本课题的实践操作性强,既便于教师个体操作,又可进行集体合作研究,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必将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重新构建师资队伍框架,为搭建学校特色教育平台而服务。
1、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育、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进行反思研究的动力应该来自于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这样才不会使反思活动流于形式。中外许多教育专家都曾指出教育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如考尔德希德所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叶澜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
我校的教科研主任、全国名师董大方老师,曾多次在经验交流中向教师提出反思的重要性,而她自己多年来一直坚持撰写教育教学反思日记,通过反思,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她的成功示范,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把反思看作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自觉要求。
2、教育教学反思的开展,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传统学科教学论中,基于“技术理性”之上的教育教学能手无法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因为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认知性活动,而是包含着文化、道德伦理等综合因素在内的实践活动。
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更需
要对教育教学过程和经验展开不断的反思。教师对教育教学进行的反思,即是教师对自我的重新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构建起趋于合理的认知方法,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育观,从而能够比较客观看待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全面、理性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对象——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发现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途径,真正地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情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发展设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最先把“反思”概念引进教学过程,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
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杜威的论述为我们阐明了反思的内在性质;1983年美国学者斯冈在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中,正式提出“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他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舍恩提出了“行动中反思”的意念,还提出了“对行动中反思的反思”的概念,即在实践者从事的是“反思性实践活动”的意义上,“对行动的反思”与“对行动中反思的反思”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舍恩旨在说明专业教学中如何培养反思实践者,突出反思实践者培养过程的反思性质。这一理论提出后,许多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应作为反思性实践者职业。因为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以发现自身不足,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采撷众说之长,提出了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他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美国当代教育家、哲学家肖恩在他广为引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中,提出了反思实践和反思实践者的思想,将反思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两种类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所有这些都是指导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矗
四、现实条件
此次科研课题的主持人——世纪中学王慧校长,她多年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曾先后多次在市、区级教育教学会议上交流经验心得。此外,她曾经承担过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应成果。作为管理者,她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指导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她撰写的多篇教育论文获得发表,其中《试论生物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一文发表在《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上。
参加此次课题研究的,都是学校教育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这些教师平时注重对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反思,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其中张立、刘艳梅、孙涛、高朋四名教师所撰写的教育教学反思案例,已于2005年6月(即课题启动前的准备阶段),发表在《基础教育课改动态》上,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其他参与研究的教师,为课题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矗
学校为此次课题的开展,还设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就课题开展的工作要求、管理制度,以及研究方法等相关内容,定期对参加者进行相关培训。为确保课题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付出最大的努力,在资料、设备、经费支出等方面提供可靠保障。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目标
(一)课题研究总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反思的研究,促使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教
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品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促使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改变学校师资队伍整体面貌。
侧重教育教学反思方法的研究,结合自身实际,提炼具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反思的实效性,对教师的反思活动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指导;
(二)具体目标
1、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在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研究实际,提炼总结教育教学反思研究的新方法;开展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反思方法的研究,提高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育教学反思方法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发展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3、在个体反思的基础上,开展反思交流研讨活动,教师间通过合作交流,相互沟通,取长补短,互动发展,促进师资队伍整体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教育教学反思的研究,是立足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过程的一种研究,反思内容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而展开,教师的教育教学效能的提高,是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完成的。
(二)自省性原则
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情境的一种客观分析,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从动力根源上分析,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动力来自教师自身。
(三)过程性原则
教育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研究过程。这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修正、改进,才能最终获得经验成果。
(四)对比性原则
反思是一种对比。可以是教师自身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教师与同伴之间的横向比较。通过个体的纵向比较,教师可以发现进展,找出差距,从而产生继续发展的原动力;通过群体间的横向比较,教师可以分享经验,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互动发展。教师在反思研究的过程中,只有兼顾横向、纵向比较,才能既立足自身发展,又能在群体协作的氛围下,打开思路,拓展更大的成长空间。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对教育教学观念、理论、教师的角色地位、教育教学知识内容、教育教学策略等过程进行反思,撰写反思案例,进行交流研讨活动,探索“沙龙”式专题研讨和“主题”式集体教研等特色教育教学反思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分析学校现有资源状况,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周边环境等情况,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形式,了解教师的研究能力及水平状况,通过对相关信息数据的分析整理,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
2、文献资料研究法:
对教育教学反思研究的相关理论著作及文章,进行搜集、整理、归类,提炼对课题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及时捕捉相关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发展动向,从理论层
面提升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经验总结法: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案例进行分析、交流、研讨,不断积累具有借鉴意义和良好效果的经验做法。
4、实践法:
根据课题实施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研究策略和方法,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验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一步修正、完善具体目标,以便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及现实价值。
八、课题的实施过程
(一)研究准备阶段(2005年5月——2005年12月)
1、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研究意识,为课题顺利开展奠定基础(2005年5月——2005年8月)
该课题是我校建校以来,第一次组织全校教师大规模参与的科研课题。教师们有参与研究的热情,但普遍感到没有课题研究的经验,缺少方法与理论知识的支撑。因此,在研究工作正式开展前,学校首先将教科研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方法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通过自修、研讨、专家讲座、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明确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丰富理论知识。
同时,为提高理论学习的质量,学校还邀请了市教科所专家王立音,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理论的专题培训。同时,我校教科研主任董大方,也专门就教育反思的研究方法进行专题讲座。通过一个阶段的理论学习,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信心也有所增强,这为以后的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为了使理论学习更有针对性,在假期中,学校布置教师自选相关的理论书籍进行研修——如:《新课程怎样教》、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郑金洲的《教师如何作研究》,孙晓云《教育的秘诀是真爱》等,同时将相关的理论及教育教学反思研究领域的成果,整理成文章,印发给教师以供学习参考,让教师了解关于教育教学反思的相关基本理论,其中包括: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的五个阶段(即思维五步)”理论;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关于反思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关于反思的理论研究(教师发展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等;同时,为了扬长避短,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还向教师介绍近期国内一些专家、同行的一些学术观点和研究心得,比如:《教育反思——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四》(郑金洲,《人民教育》,2005年01期);《从教学反思的水平看教师专业成长》(赵明仁,陆春萍)、《教师的教学反思》(李长吉,张雅君)等。
2、统一思想,明确方向,进行课题前期的调查实践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论证课题开展的可行性,为课题立项做准备。(2005年9月——2005年10月)
(1)分析学校的实际需求,了解师资队伍整体情况
作为一所特色学校,我校自建校伊始,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就备受关注。这需要学校拥有一支业务过硬,师德水平一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分析学校现有教师队伍情况,教师来源比较广泛,来自市区内各个学校,同时,青年教师的总数占学校总数的一半以上。从教学经验上,新老搭配,各有所长,而且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尽快地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青年教师尽早成长,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这不仅要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上下工夫,而且要在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师德水平上下工夫。因此,希望通过加强教育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进步。
(2)课题的可行性调查
我校此次科研课题的主持人,由王慧校长亲自担任。王校长多年从事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曾经承担过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指导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她所撰写的《试论生物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一文,发表在《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上。
此外,参加此次课题研究的,都是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平时注重对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反思,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其中张立、刘艳梅、孙涛、高朋四名教师所撰写的教育教学反思案例,已于2005年6月课题启动前,发表在《基础教育课改动态》上,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这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
学校还将在资料、设备、经费支出等方面,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可靠保障,为完成此项课题的研究,付出最大的努力。
总之,为了确保此课题能经得住推敲,最终立项,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广泛听取专家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并完成《课题论证方案》,准备进行课题论证。
(二)课题论证阶段(2005年11月——2005年12月)
2005年11月9日沙河口区进修学校举办了
“十一五教育教学规划课题论证会”。我校课题主持人在会上,从如下三个方面,对我校申报的课题《教育教学反思研究》进行论证:一、课题的提出及界定(包括对课题内涵的理解、课题研究现状、学校开展课题的现实依据以及课题的可行性论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三、研究价值及预期结果。
由于前期的课题准备工作进行的比较充分,因此这次的课题论证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同时,与会的专家也指出,课题设定的研究内容在定位上应作调整。我校原来拟定的研究内容为:通过反思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艺术、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思想素质;通过反思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教育能力;以及通过教育教学反思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素质;专家建议:这些内容已经经过论证,得出了肯定的结论,无需再次论证。可以调整为对教育教学反思方法的研究上。
结合专家的意见,我校于2005年11月16日召开了学校课题论证会,会上,校长将此次论证情况作了介绍,并将专家建议向全校教师提出,经过全校教师的不懈努力,2006年1月,我校的课题通过了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批准,正式立项为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三)具体实施阶段(2006年1月——2016年9月)
1、落实制度,加强课题的规范管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系统地进行
为避免课题研究工作“雷声大,雨点斜,促进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我们加强了课题研究的制度管理。
首先,学校成立由王慧校长为组长的课题工作领导小组,孙奕副校长为副组长,教科研主任及各教研组组长为组员。领导小组制定出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制度》,使课题研究工作日常化,制度化。同时制定出学校的《课题计划书》,以明确工作方向和内容。
其次,为了便于管理,凡是参与课题的教师,统一填写《课题组成员情况登记表》。
第三,对于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线教师,要在学校计划书的基础上,制定填写《课题阶段研究计划表》。每周除完成相关的理论学习笔记,及教案中的课堂教学反思之外,还要定期完成月份教育教学反思,班主任老师可以结合班级工作,进行班主任工作反思。
对教师们交来的课题研究论文、反思案例等材料,没有束之高阁,装订
了事,而是由相关领导一篇篇仔细研读,根据课题研究目标,选出较好的论文、设计,组织大家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对还有欠缺的论文让老师们再次修改,促进教师深入思考,积累经验,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董大方主任更是亲自为优秀的案例,逐一添加点评。这些举措使得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更加细致、扎实、有效,为今后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素材。
2、研究工作顺利进行,讲求方法,注重实效,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成果丰富。
(1)加强学习,将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注意积累研究成果提倡每位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每一节新课后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并在教案本上做好反思记录。
狠抓自学提高。学校图书馆专为课题研究订阅了相关杂志,如《大连教育》、《基础教育课改动态》、《班主任之友》、《现代中小学教育》以及各学科专业杂志等,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通过书报、网络等媒体,教师广泛收集资料,丰富头脑。学校要求课题组人人做到每月一篇反思案例、至少三次听、评课记录,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期末一份课题个人总结、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学校将挑选出优秀的反思案例,编撰成《反思集》,同时鼓励教师个人积累反思经验材料。学校将努力推荐优秀的反思案例进行发表或上传到校园网上。
(2)组织各类培训,尽快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掌握研究方法
定期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加强教育教学反思理论的指导。自2005年课题启动以来,共进行多次培训,其中邀请市级专家讲座2次,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名师资源,由校科研主任,全国劳动模范、十杰教师董大方老师主持专题讲座3次、班主任工作讲座2次,同时,充分发掘网络资源,利用校园网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3)健全相关激励机制,激发参研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2005年11月以来,我校完善了《学校教科研管理制度》,研究工作做到每周有安排、每月有小结、定期有奖惩,既关注终端效果,更看重研究的过程。对研究态度积极,研究能力强并获得相关研究成果的教师,学期末以校长奖励基金的形式给予奖励,并把研究成果纳入目标考核中,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效率。
(4)重视互助互学,合作交流,充分发挥集体合力,提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心得与同事交流,及时提炼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的反思水平。每周三的学校例会,校长会向课题组成员推荐相关的学习材料,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可以将对自己有帮助的经验文章或理论著述推荐给大家学习交流,自2006年课题立项以来,共有李雪梅、宋宇等11位老师,向大家推荐了学习材料,内容涉及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分析、集体教研、教育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不仅使这些教师本人收益匪浅,也带动了全校教师的学习热情。针对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交流,集体攻坚。
其次,实行听、评课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举行教师间的听、评课活动。每学期每人听课次数不少于20节。活动中,授课教师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自我反思,再由参与听课的教师进行点评,形成“他思”,教研组讨论后,再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最后对两次授课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在2005——2016年三个学年度里,我校陆续开展了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新岗教师汇报课评比、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骨干教师开放课、期末复习引路课等多种课堂教学活动,学校组成评优课评委组,下发评分细则,每位参与听课的教师给授课人打分,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奖励。通过这些活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研究的热情,体现了以科研促教学的宗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校一批青年教师在市、区
级评优课活动中,荣获一、二等奖,并由很多老师承担了市区级的观摩课任务,全校上下科研氛围浓厚。
(5)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总结活动,使课题工作有序、稳步的向前推进
每学期期末,学校都会如期举行教育教学反思交流研讨活动。课题开展的一年多来,我校共举办了三次交流活动。
2006年7月24日,由董大方主任主持,召开了《大连世纪中学教学反思交流会》,会上共有25名教师发言;2006年11月,召开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反思交流会,16名教师与全体课题组成员交流了自己的反思案例,受到大家的好评,也引起了很多思考。2016年1月19日,举行了《世纪中学期末教育教学反思演讲比赛》,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教师,精心准备,将自己的反思精品与大家交流,最终宫本红等8名教师荣获一等奖。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课题研究的工作更加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组员的积极性,而且使科学研究的风气在校内蔚然成风。
2016年1月,学校举办了“世纪中学骨干教师论坛活动”,在活动中,骨干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共享,一篇篇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记录着每一位骨干教师的成长足迹,交流中,几乎每一位骨干教师都谈到,参与反思研究对他们而言,就是成长的经历。
(6)开展“沙龙”式教育教学反思主题研讨活动,使课题研究形成特色
2016年3月起,学校充分依托校内名师资源,由课题主持人王慧校长亲自组织,全国模范教师董大方老师主持,成功举办了多次“沙龙”式主题教学研讨活动,并将此项活动作为一项特色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迄今为止,学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几乎全员参加了交流研讨活动,每名教师都十分珍惜此次难得的机会,大家就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互讨论,共同分析,向董大方老师请教,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九、研究成果
经过两年多来的实践研究,学校不仅在教育教育反思研究这一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还借助这一课题的深入展开,带动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校工作品质的全面提升。
(一)理论方面
对现有教育教学反思研究的方法进一步的总结提炼,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研究实际,经过实践活动的检验,归纳总结出如下实践操作性强,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教学反思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
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记录,进行反思性研究,寻找规律、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和改进之道。学校提倡教师以“反思”为习惯,规定每位教师完成月反思三篇。对教师们交来反思案例等材料,没有束之高阁,装订了事,而是由校领导一篇篇仔细研读,选出其中较好的,组织大家集中交流、学习。对还有欠缺的,让老师们再次修改,促进教师深入思考,积累经验,为鼓励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特别聘请董大方老师,为优秀的反思案例逐一添加点评。最后将优秀的反思案例编撰成集,即《教育教学反思案例集》,以供教师交流学习。
2、撰写教育日志
通过撰写教育日志,可以及时、生动地再现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通过对这些活动片段的不断回顾、研究和反思,找到改进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提高反
思能力。
3、教育叙事法
教育叙事是教育教学事实真相的表达。教师陈述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活动中曾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记录教师的心灵成长轨迹,通过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改进自己的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撰写教后记
后记,即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在每节课后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属于行为后的一种反思,教后记既可以包括自身的体会经验,也可以记述别人的评价,还可以记述学生的行为,这些对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提升,会有很大帮助。
5、“沙龙”式专题研讨法
依托学校的名师资源优势,由相关专家全国名师董大方老师亲自指导,以“沙龙”式交流座谈的形式,每期活动确定一个专题,可以是大家共同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也可以是某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个人困惑,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合力优势,互动交流,经验共享。
在一次研讨中,班主任张欣老师提出问题生转化中存在的困惑,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语文老师高朋由课堂中一场辩论赛引发思考——为什么学生面对班主任老师不愿或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又该怎样改变这样的状况?青年教师韩茹冰老师讲述了当天课堂上与学生发生的小摩擦,她的解决方法是否恰当,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每位参与的教师都踊跃发言,讨论气氛热烈,董大方老师针对不同问题逐一悉心解答,她以多年来的宝贵教学经验现身说法。董老师指出,学生是教师成长的资源,建议班主任老师在平日就应鼓励学生与教师沟通,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任何小事都可以放大,任何细节都可以成为契机。教师要善于捕捉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细节,善于积累、勤于思考,将反思作为一种习惯。很多青年教师深有感触地说,看似平常的小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细节如果处理不当,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
通过“沙龙”式教育教学反思研讨活动的不断深入,学校青年教师的整体面貌有了明显改变,他们的研究热情更高了,研究意识增强了,反思能力也不断地提高。学校将鼓励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此项活动的行列中来,以此项活动为契机,引领教师加强自身职业生涯设计,激励教师永不懈怠地寻求专业成长之路。
6、开展“主题”式集体教研活动
学校引导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依据自身的教学实际生成需要研究解决的教研主题,半个月为一个周期,以观摩课为载体,围绕一个主题着力探索解决之道。观摩课后,组内教师邀请相关领导到会参与讨论并指导,教研组就本节观摩课进行集体研讨,包括教材内容的分析、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组内教师的评课、执教教师的反思等。这种“主题”式集体教研活动,为教师创造了一种伙伴对话的教研氛围,大家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考点出发,合作互动,群策群力,把自己的困惑、观点、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达到一种更高的学术层次,促进研究更加深入。
(二)实践方面
1、开展教育教学反思行动研究,以科研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学校是教师培训的实践基地,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专业水平实践的平台,它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和教师专业品质的提升。我校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扎实开展一系列校本研修工作,使科研引领下的校本研修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并形成了以科研带动教师教育的特色校本研修模式。
2016年3月20日在沙河口区教育局举办的“校长论坛”活动中,王慧
校长在会上作了题为《开展教育教学反思行动研究,以科研提升校本研修品质》的经验介绍,她撰写的经验文章,在《沙河口教育》(2016年3月——校本研修专刊)发表,广受好评。
2、教育教学反思的研究与校本课程的实施相结合,以课题研究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向纵深发展
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反思研究,不断提高和完善课程质量,2006年9月26日沙河口区校本课程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区领导和全区各中小学的主管领导、部分教师,到我校观摩校本课,孙奕校长在经验交流会上做了《校本课程增特色,发掘潜能育人才》的报告,受到了与会人员的好评。
3、定期编撰《教育教学反思案例集》,记录教师的成长历程
我校的教育教学反思从教学叙事、个案分析、问题研讨等方面,采劝日反思、周交流、月总结、期末展示评比”的办法,引导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的深度思考,反思教学环节是否扎实有效。每学期末,学校会将部分优秀的教师反思编撰成册,形成《教育教学反思案例集》,作为学校内部交流资料,供教师学习借鉴,同时也这些优秀的案例文章也记录着教师的成长历程。
4、课题研究的开展,促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形象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1)教师的反思意识被强化,教师的反思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反思案例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更加留心教育教学中的细节,更加注意观察、积累,很多教师能够以小见大,抓住反思的最佳切入点,及时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毕红轶老师的《收藏品见证感恩心》是通过日常授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断引发的反思,即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忽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此文在新商报与大连市沙河口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我的教育故事”大型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
语文教师高朋通过反思,注意到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她力求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看教材内容,充分开发学情课程资源,使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她的文章《开发和利用生成性的新课程资源》被收录在大连市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成果丛书——《开发•利用•共享》中,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课题工作开展以来,我校很多教师早已经把反思工作日常化,生活化。有的老师关注教材中情景故事的最佳处理方法,有的教师关注复习课的实效性,还有的老师对课堂导语的设计进行多次反思,并提炼出“故事性导语”“温故而知新的导语”等多种形式。教师们撰写的案例、论文多次获奖或公开发表,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在反思中思考,勤于思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教育观念更新,具有教师角色意识,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通过教育教学反思研究的开展,我校的班主任老师,改善了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三年二班王敬梅老师通过“废纸屑引起的争论”这一身边小事,提出了对单亲子女的教育应该“用友情弥补其亲情,用爱心感化其伤心,用回避保护其自卑”,想方设法用丰富的校园生活充实其单调的生活,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学校得到关爱,健康成长。而三年八班的宋宇老师,把敬业、爱生、奉献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通过反思,她发现除了抓学生的成绩之外,更应该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尤其对特殊家庭的孩子和“问题生”,应该“关爱+鼓励”。她的《关爱+鼓励=成功》一文以及王敬梅老师的《废纸屑引起的争论》收录在《用爱心和智慧托起明天的太阳》一书中;
(3)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逐步走向成熟
我校的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先后有多人次参加区市级的开放课、评优课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如:2016年毛璟春老师和宋晓晨老师分别获得东北三省四市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张欣、张锦红老师的论文被《大连教育》杂志收录。
同时这些青年教师观念新,创新能力强,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他们的理论水平也有所提高。体育老师顾佳毓撰写的案例《“玩”会了的广播体操》,字里行间透露出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深刻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应该善于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考虑到他们的感情,力求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一年五班的班主任肖笛老师是首次承担班主任工作,但她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她的《宽容让我如此美丽》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师生间的感人故事,“学生也是有情感的,就要看你能否触动他那根弦。”
(4)促进学校特色教育不断深化发展
教育教学反思研究的开展,促进学校整体面貌的变化,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大连日报》曾以《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功——大连世纪中学特色教育的新追求》为题,专门报道了学校的特色建设情况,并对学校的特色品牌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九、课题组研究成员
组长:王慧
副组长:孙奕董大方
成员:程波刘文宫本红黄瑾文王天明翁明双毛璟春于成亮
郭丽雅穆雅明张立孙涛刘艳梅曲莉许全赵红艳
任务分工:
组长:王慧(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领导工作,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指导帮助)
副组长:孙奕(负责课题组教师培训、指导,课题实施的工作管理)董大方(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指导)
成员:
程波(对研究过程实施全面管理,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人力、物力保障,参与研究工作,随时关注课题研究)
刘文(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分配课题组研究任务,与课题主管部门的联系)
宫本红、黄瑾文、王天明、翁明双、乔健(参与研究工作,分管不同年级的教师开展课题工作的情况)
毛璟春(撰写工作报告,参与课题研究)
于成亮郭丽雅穆雅明张立孙涛刘艳梅曲莉许全赵红艳
(参与研究工作,负责各学科教师课题工作的管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成果,及时反馈本学科教师研究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
1、《教师反思的方法》吕洪波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师如何做研究》郑金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探讨》陈晓娟,《教育探索》(2004年10月)
生命教育研究课的教学反思2016-09-01 08:35:34 | #2楼回目录
生命教育研究课的教学反思
密山市裴德中学董明利
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在生命科学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显性教育资源及隐性教育资源;同时生命科学学科也有一定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应重视这些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之中。
根据《密山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对中学教师在生命科学学科教学中切实落实纲要提出的具体要求,本人尝试性地进行了一节生命教育的研究课。
此次研究课主要结合特奥运动,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展开教学。在课的前期准备过程中,由于翻阅和查找了大量关于生命教育的资料,精心制作了课件,准备的比较充分,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在课的导入部分,播放了澳大利亚激励演讲大师约翰·库缇斯的生活片段,让学生对生命的坚强有了直观的感受,再结合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海伦·凯勒的事例从而引出生命教育的话题。课的主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用了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这一话题。第二部分是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基础上提出要更多地关爱他人生命这一话题。在讲解这一话题时运用了桑兰、特里萨修女、特奥等事例,同时将他人的范围扩大化,指出不仅是关爱人的生命,还要关爱动植物的生命,由此才是关爱他人生命的全部内涵。课的最后部分是学生的感悟部分,请学生在《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的歌声中写下对生命的感悟,然后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也是体现本课教学结果的过程。
1
当然,这节课上下来也有不少遗憾。虽然课前的环节设计是丝丝入扣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时间的分配还不够均匀,最后学生感悟的部分其实本应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可惜迫于时间关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而后也只叫了2个同学起来交流感想。而反过来看,之前我讲解的部分显得有些冗长,有些道理本可以学生自己悟出,但我却在讲解过程中一并点明,由此就总体觉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不够,课堂气氛有些沉闷,这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抓手,在二期课改的实施中,作为生命科学学科教师,我要不断探索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及时总结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经验,将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成为我在进行生命科学教学时的有机组成部分。2
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反思2016-09-01 08:33:38 | #3楼回目录
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反思
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正日益壮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要在社会上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继续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就必须对其整体教学进行研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风起云涌。但是,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仍然存在着较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定位脱节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的。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级,高职培养的人才除具备一定岗位的操作能力,还应当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管理才能、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目前许多高职提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交替的模式,其功能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但当前的研究重心却均在“职业”这两字上做文章,忽视了高职的“高等”特性,使得高职和中职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2.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现象由来已久,虽早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至今没有明显的改观。在教育研究中片面追求所谓的科学化方法,强行套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要求教育科学,混淆了教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忽视了教育情境的丰富性,也与教育科学研究追求个别的丰富性
取向背道而驰。结果造成新的研究课题虽然层出不穷,但整个教育科学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同时对于教育实践或热点问题的讨论缺乏实践性,流于对教育问题现象的解释或描述,使教育实践主体感到问题的存在而找不到解决的对策。
3.教育研究盲从跟风
我国教育改革与研究正在全面展开,教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但是,部分教育研究人员在研究实践中面对一些新的研究命题时往往一哄而上、盲从跟风,结果导致原创性的研究和理论比较少,重复选题比比皆是,模仿、验证等重复性劳动,似曾相识的结论随处可见,而实际上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却较为少见。
4.只注重从其他学科理论中借鉴,而忽视对不同学科理论的整合由于教学理论自身的独特性,其理论的发展不得不注意从其他学科中(特别是教育科学)吸取营养,这表明教学理论自身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日益密切,也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参与到理论研究队伍中来。多学科的研究人员的进入,使学科的视野逐渐扩大,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多学科的研究人员是否有总体上的深层次把
握,如果仅从某一个方面,从某一门学科的视野来看待,可能看到的仅仅是一个侧面。要形成总体认识,并把握特点,就需要了解这种“多维度”的特征。
二、对高职教学研究现状的原因分析
1.注重与其他事物联系的思考,缺少对自身问题的深入研究
迄今为止,我们对教学课堂诸多因素的研究并不深透,对课程中文
化的运作过程、课程的意识形态特色、课程社会学、隐形课程与显现课程等涉足较少。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著,仅就课程、教学等一般的抽象的意义谈些认识,没有更多、更深透地对教学活动中独具特色方面的研究。课程、教材、教学环境、教学、师生关系等,是教学理论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教学活动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但与其他学科相比,经验性的东西所占比重较大,难以在众学科中确立应有的地位。
2.中西方理论缺少理论间的汇通融合
在处理中西教学理论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两种模式上:一种是一味地借西方之镜,好像理论中的所有现象皆可在国外找到答案;另一种是本土特色,缺乏国际视野,好像理论中的所有问题都可在国内已有的论著中得出结论。教学理论的研究只有突破研究者自身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及学术视野的遮蔽,超越研究者自身的见
解和认识,才能有所发展。
3.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桥梁,也是联结师生关系的纽带。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近些年,我们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忽视了教学的复杂性,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了专业设置、课程编排和配套教材的更新上,把更多的人、财、物力投放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校区基础建设上,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的投入,使得整个高职教学改革与研究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
前的状态。
4.研究者本身参与改革和研究的意识与能力不够
当前高职教育有很多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就在于从事教学理论研究的人员所具备的多学科知识还不够扎实,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更因研究者缺乏一种批判意识、反思精神、超越观念和宽容的态度,难以超越自身学科的束缚,最终陷入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中,而研究成果难有突破性进展。
三、对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的建议
1.构建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方法理论体系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加强对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系统性、比较性研究。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中不能轻易全盘抛弃本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要一味地采劝拿来主义”的方式借鉴别国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合作”、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他们所对应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早已自成体系的、成熟的职业教育之上的,我们在借鉴之时,必须首先考虑到当下职业教
育还欠发达的国情及其使用时的普适性和共融性,经过适应性的改良再来应用,而不是急功近利地生搬硬套。
2.把握教育科研选题的正确导向,增强教育研究的实效性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起点,课题选择得当,可以事半功倍。注意科研选题的创造性,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和灵魂,也是确立教育研究选题的根本原则。课题的创造性主要不是体现在课题的名称上,而是表现在它的内涵中。缺乏创造性的研究课题,是没有任何研究价值的。要注意科研选题的可行性,教育研究人员要对主客观条件做充分的估计,如自己的研
究能力、业务专长、占有资料的情况、指导与协作力量等,都要做充分的考察和分析,应当避免选择那些不能胜任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的选择要有事实基础和理论依据,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注意探寻和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规律,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以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
3.加强对高职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职业教育发展至今,许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对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师应坚持对教育教学理论、教研思想的学习,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科研素质。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以科研兴校、以科研促发展的科研之风。学校要组织教师全员参与教育改革与研究实践的全过程,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中提高。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教师在教育科研中不断探索、积极进龋学校还要制定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策略,切实完善教师教育科研培养模式,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以培训促科研,提高教师教育科研实践能力。
4.提倡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就教育研究的方法而言,必须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出发,提倡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正确揭示教育现象中的各种关系。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思辨研究是实证研究的基础,对实证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而实证研究则是思辨研究的源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定量研究则为进一步的定性研究创造条件,宏观研究、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反映的是教
育与社会的关系,而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则是对教育现象进行具体的、深层次的认识。教育研究实质上就是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又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不断反复的循环过程。只有如此,才能对教育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