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后一课》谈语文教学
《最后一课》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在教学中让学生去了解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让学生去体会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和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文章已不止教了一遍,再次拿起这篇文章仔细品读,从教学的角度突然发现,多么好的一堂课,使小弗朗士从贪玩到热爱上了语文课,教学效果很好,认真回味思考,才感觉对于教学,这篇小说有许多地方值得参考和借鉴。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为什么学习语文?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思想认识,有的学生只是把语文当作考试的一门主课,不能不学,或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动机无明确性,正确性,所以使课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动机呢?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起学习热情
斯大林曾说“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伟大的毅力”。这就告诉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就应该从语文学习目的性教育开始,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就《最后一课》课文来说,韩麦尔先生在上课时说道:“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学这堂课,如果你错过,你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学习本国的语言,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求知欲是对知识的热烈探求,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学习兴趣的集中反映。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的重要表现。课文中关于法语的意义和价值,韩麦尔先生有一个经典的阐述:“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努力地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正是这种阐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小弗朗士才会感觉到今天听讲,他全都懂,教学内容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因为听课者,已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二、语文教师要有深厚而强烈的情感素质
教师饱满的情绪会给学生以振奋向上的情绪感染;教师深刻的情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起情感,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吸引学生品味课文中深蕴的情思,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课文中,韩麦尔先生正是因为具有强烈的爱国,和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才会使他在课堂上用激情澎湃的语言,调动学生,才会使学生从他的一言一行中,去感受情感背后的思想。
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1、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几乎可以说主宰了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大多数孩子都是在温室中长大的,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能做什么不应该做。尤其青春期的学生,缺少清晰的判断力。在这时,我们教师就有责任以身作责,教导学生明辨是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中韩麦尔先生说:“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们不应像向他那样平时放松了学生的严格要求,而在最后一课中,才感到一些缺失。
2、加强课堂教学组织
文中上课前,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平时的喧闹和今天的安静,安静的课堂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并且快速的进入教学,学生的课前组织,不仅是班主任的任务,也应是每个科任教师的课堂能力体现,例如语文课,可以通过诗文朗诵,课前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此外,文中韩麦尔先生先讲了语法课,又讲了习字课,注重了读写结合,但由于平时的忽视,这又是最后一课,所以课堂的容量较大,这就又告诉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系统性,有序性,内容组织的合理性,如果一个教师在七、八年级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在九年级迎接中考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对《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的再次解读,明白了每一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去学,教师也应丢下教参,重新学习,也许会学到一种方法,也许会得到一种思想的提升!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