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的日志

陈晓东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在教研活动中,我流泪了

陈晓东
更新于: 2017年2月17日 16:14

在教研活动中,我流泪了

看到这个题目,你也许会笑话我:真没出息,教研活动中竟然流泪了!这眼泪也太不值钱吧!

 

别着急笑话,请听我慢慢道来。

 

周四是我们语文组的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我主要说了我对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的一点思考。当我说到邓稼先在医院中的种种细节的时候,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热泪盈眶。下面我把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以及搜集的感人细节与各位朋友分享——

 

中华奇丈夫——《邓稼先》教学设计

 

一、              引入

朗诵五四时期的诗歌,“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引出“奇丈夫”。

 

明确:丈夫在这里犹言“大丈夫”,指有所作为的人。含敬佩,赞赏之意。比如鲁迅《答客诮》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曹植诗《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唐陆龟蒙《离别》:“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二、              小组合作交流,被称为“奇丈夫”的邓稼先究竟“奇”在何处呢?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可见,他不是一个普通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可谓背景奇。

 

抓住“任人宰割”“亡国灭种”“站起来了”,总结得出结论邓稼先是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

 

这样能改变历史的人物本应赫赫有名,可是邓稼先却鲜为人知,为什么?

 

第二部分,赞扬了邓稼先的卓越贡献和光辉人生,可见功勋奇。

 

抓住“元勋”

 

抓住三个具体到日的句子:1.1964年10月16日   2.1967年6月17日3.1986年7月29日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突出他的忠厚平实,不引人注目,可见人品奇。

 

抓住“截然不同”一词来探究。

 

第四部分,一封短信竟使作者一时热泪盈眶,是为邓稼先而骄傲,是为民族而自豪,可见,邓稼先的奇还在他的拼搏精神奇。

 

抓住最后依据进行探讨,为了民族而自豪,为了稼先而骄傲,而这两者本就密不可分,民族能自立正有赖于无数像稼先这样具有着杰出才华的科学家。

 

 

第五部分,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是如此荒凉恶劣,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他总是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可见他人生价值奇。

 

重点研讨一段话:《悼古战场文》

重点揣摩一句话:不知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重点揣摩一个标点:“我不能走”,后面究竟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

 

三、总结奇丈夫邓稼先,并配乐朗读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在学生心中种下理想和爱国主义的种子。

 

动人细节补充穿插(备选)

 

动人细节之一:

 

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学,他想的是,要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后,报效祖国。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动人细节之二:(穿插到第五部分)

 

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又请物理学家从出发概念进行估计,确定正确,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动人细节之三:(穿插到第四部分)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23]  (前苏联8年、美国6年、法国4年、中国2年8个月),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动人细节之四:(穿插到第四部分)

 

1979年,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1986年6月,杨振宁(右)看望病中的邓稼先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4]

 

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动人细节之五:(穿插到第二或者最后总结的时候)

 

1985年, 因直肠癌于7月30日住院。 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他住了363天,动了3次手术。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的杜冷丁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 时年,因“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和“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5)
  • 王枫
    中华奇丈夫——邓稼先,与杨振宁比更可敬!
    2017-04-11 09:45 回复
  • 赵雪花
    谢谢陈老师的真心指导!
    2017-03-07 09:47 回复
  • 陈健
    辛勤耕耘,才有收获。
    2017-02-23 14:52 回复
  • 杨莹
    备课精心,值得大家学习!受教了!谢谢陈老师。
    2017-02-23 13:26 回复
  • 李月英
    陈老师的教案设计很好,真是 用 心 在备课。 ‘
    2017-02-20 17: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