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三境界
教室里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室里的主体性活动是学生的“学”的活动,而不是教师的“教”的活动。
明白了上述两条,就不难理解: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懂得这一点,丝毫都不难。但在课堂上,却常常忘记。
懂得这一点,接下来就应该考虑:教师的“教”,如何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好务。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导入、讲解、提问、板书、练习、总结、拓展,组织教学、情境创设、主题探究等等,每一环节每一动作,都要作如此的考虑。
那么,课堂上的提问,如何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呢?根据我在教学督导工作中的观察和思考,结合对《读写月报新教育》2011年第12期的阅读,我对课堂上的提问也炮制出了个三境界说。
第一重境界: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检测学习效果,可以了解学情。
简单的问题给学差生,有点难度的问题则扔给学优生,对精力不集中的学生以提问进行突然袭击。提问的方式则有一对一的和一对众之分。等等,这些老师们都清楚。
然而,有个很普遍的现象:不少老师的提问,随意性太强,对学生不构成思维挑战,几乎无法激活学生思维,几乎毫无意义。如张口而出的“是不是?”“是吧?”“怎么样啊?”“听懂了吗?”“听明白了吗?”等等,如此问题学生也便随口而答。时日一久,个别老师演化出了口头蝉,这或许是口头蝉的来源之一。这样的课堂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每遇有人听课,学生也很配合(尤其初教专业),学生很活跃,表面上热闹,但学生的收获非常有限。
改善这样的课堂的途径之一,是在备课环节精心预设几个主要问题。
第二重境界: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上老师提的问题再多、再有价值,学生的印象不见得深刻,因为不是他们发自内心想要探究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怎样创设平台,让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自己深入思考后,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这可以谓之第二种境界。
什么是好问题?首先要是真问题。什么是真问题?就是个人主动思考之后又确实想不明白的问题。课后习题中有很多问题,但那些问题往往是编者想要学生明白和掌握的比较死的知识,或者是想要教育学生的。而真正的求知欲望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没有答案就让你寝食难安的。真正独立的思考必然会产生合理的质疑,没有困惑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有了好的问题,课堂的生成性,就有了初步体现的可能。一个会思考的教师,才会教出会思考的学生。会思考的学生,往往能提出好问题。(李玉龙)
那么,教师又如何创设平台让学生能够提出好问题呢?这是一个值得老师们不断探讨的大课题,在此,我不揣冒昧把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分享——搞好预习,这是让学生能够提出好问题的措施之一。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都很重视预习。新课程,有效教学,理想课堂,高效课堂,等等,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预习,称之为“先学后教”。课的开始检测预习,课的结尾布置下一次课的预习任务,预习任务就是作业。预习,对应是的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会越来越强,会学,这可是终生有用。在预习中,记录两大问题:一是不懂的问题,二是个人感受。
当然,这需要教师的长期坚持,寸进不辍。
第三重境界:多元多级对话
学生提出问题,遵循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解除课堂话语霸权,唤醒沉睡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倾听、对话、追问、辩驳,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前行,既让学生实现认知上的飞跃,也让学生体验心理上的愉悦(满足表达、表现的欲望)。这是第三重境界。
多元,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有生本(文本)之间,师本之间;多级,是指对话的回合不仅仅停留在一两个回合,而是一连串的互相追问与回答。
有了好的问题,就提供了打开巨大探索空间的可能性。当我们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不必急于下结论,只要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说好了。在这样把话语空间逐步打开的过程中,我们才会获得更多的信息,才会和学生有真正的交流。真正的对话,有倾听,有交流,有冲突,最后会有建设性的成果。
“教师要努力改变角色,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考了,表达了,慢慢他就会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和精神的人。一堂课的深度,是学生们攀爬出来的,他们能够到达的地方就是合适的地方。当然,我们做教师的,也可以偶尔插个旗,让学生们远远地眺望一下。(《绝知此事要躬行——“原课堂”研修实录》,载《读写月报新教育》2011年第12期)
这里的中心词是——对话;围绕“对话”的关键词是——倾听、追问、辩驳。尤其是“追问”,各种有关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上,还涉及不多。
追问:教师提问,或学生提出问题——答案多元——多生回答——教师敏锐抓住其中一生的答案再追问——答案多元——多生回答、被追问学生可以自答……如此往复,得到一个大家比较认同的结论,同时每个人都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在教师的追问之下,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许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尽量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体验、诠释、建构知识。(《小荷才露尖尖角——课堂追问技巧初探》,载《读写月报新教育》2011年第12期,)
几种追问思路:教师给出补充信息推动学生思考;教师顺势推理得出荒谬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中的词语定义,从中发现更准确的用词或者更明确的定义;教师提出学生观点的对立观点引起逆向思维;教师帮助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表述不清的给予整理再表述;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观点返回文本找论据。(《小荷才露尖尖角——课堂追问技巧初探》,载《读写月报新教育》2011年第12期)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有言:“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个好的问题被提出来之后,让学生讨论后再回答,甲生回答一问题后(或者朗读后),请其自我评价,或者请乙生给予评价有什么不足之处,接着就请乙生改正不足后再做回答,等等,要善于制造矛盾、民意调查、踢皮球、刨根问底,问题要有连续性,在老师不断的追问、启发、引导、评价之下,学生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对文本、事件的理解和认识,逐渐达到一定的高度、深度,这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每一次追问都可能是向纵深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老师的耐心的聆听和思维的敏捷。
对话回合数量的递增,意味着追问的向纵深发展,意味着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在教学督导听课过程中,希望有精彩的多回合对话被发现被记录。如果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做一番比较的话,往往后者对学生的学习更有帮助。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更多来自于他的同伴。就像文本的解读,你一种说法,我一种思考,展示出来,交流一下,讨论讨论,个人在自己原有思考的基础上,接受或批判来自不同个体的信息,然后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价值体系,这就是学习,就是提升,而且,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很容易自然形成人人平等的观念。
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让讨论成为一种常态!
从教师随意提问,到学生提出问题,到互相提问和追问的对话式课堂,必然伴随着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师生的幸福生活从此开启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