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活 动 反 思
语文教师应通过大小语文的沟通交流,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等作为课外教学资源,先“引进来”再“走出去”。
1.具有适应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需求的教学空间。力求让学生得以在各种机会和场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可能在“学中做”。这种教学环境主要在对谈式教学、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中创设;这种教学环境的创设,在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主要应注意的是“小环境”的设计和现场处置,如谈话线索和导向、问题预设和答问应对、合作组织的活动、选题评价、学习方案建议等等。
2.具有利于学生与周围进行交互作用的场景。学生在学习中与各种信息、与他人、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协商讨论等交互作用,以加强在对学习内容的意义理解,并在这一基础上更新自己的学习经验,充实自己的学力。这类场景的特点是群体活动、相互协作、资源共享,是通过学习者群体的智慧与思维成果促进学习个体完成意义建构的。语文教学中的这种场景,主要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社团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就要商讨、交流应该怎样创设这些场景做到恰到好处。
3.具有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的情境。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些媒体和资料主要的并非考虑教师辅助自己的教学,而是考虑如何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学习经验的丰富。在这方面,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除了讨论怎样安排、引介、设计相关的资源支持外,更多的是要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使用和控制信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信息资源情境的设置主要应加强的是:学生应获取哪些信息的指导,信息获取渠道的开拓和指引,信息利用方法的辅导。其中信息利用问题最为关键:语文教学的相关资源的来源渠道较为复杂,资源内容有时真伪、良莠混杂,对资源的文化品质高下、雅俗、正误的筛选、判别水平往往决定着资源情境的效应。这就需要老师在集体备课时提出、判别和选择了。
(二)备课件 21世纪是一个计算机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沟通、交流。教育这一行特别是课堂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制作高效精美的课件,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现代教学技能;同时课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手段。一个好的课件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以前要用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了课件辅助后,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很好了。语文教师应该把搜集了的相应的课程资源,通过课件合理有效地制作呈现出来,使课件充分发挥其辅助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备课件时,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观念,持有生活处处皆“语文”、社会在在皆与语文课程习得有关的资源眼光。要把在生活化的备课中随时积累的素材性资源,同时结合网络资源灵活地引进课件里。具体做法是老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寻尽量多而且对教学有用的资料,借鉴一些优秀课件,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就算是集体备课时中心发言人制作出来的课件,其他老师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爱好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修改,才能更好地发挥课件的作用,更能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最优的教学效率。如我去实习的那所学校,人手一台手提电脑,要求老师上课时要用课件上课。但那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贪图方便大多都是在网上直接把课件下载下来很少做修改,甚至不做修改就拿去用来给学生上课了。这样就达不到有效地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了。
总之,教师只有切实领会新课标精神,做到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备好课,上好课。而备课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又不应拘泥于事先的教学设计,而应该视具体的学情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备知识的呈现形式 教师在备课时的角色,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的参与者”。作为知识型的参与者,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教材内容呈现顺序和形式,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大胆处理教材”。老师不光是让学生在“教室里”看“标本”、仿“标本”,还要让学生到“动物园”去看“活本”、明“活本”,更要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亲历”、“体验”,从而“活用”。这是知识的活呈现形式,生活化的呈现形式。要以这种形式呈现知识,单靠老师个人闭门造车很难造出一辆近乎完美的轿车,要使学生能敞开心怀驾驶到舒服的高质量的轿车,要想把“标本”尽可能完美地活化集中每位教师的智慧——进行集体备课能把知识呈现得活灵活现。同时,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要强化在言语实践和技能训练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使语文知识的掌握过程“活动化”、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生活化”、语文知识的价值体现“切身化”、语文知识的意义认同“‘功利’化”、语文知识的习惯经历“趣味化”,以期使语文知识教学长期以来的“应试原料”性质和“死呆”状况得到改变。
(四)备学生的“可能” 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只备好上述三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备课有三要素——“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课标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笔者以为,从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集体备课开始,语文老师除了备知识,备教法,备环境,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一些老师在集体备课“重教轻学”,教师只重视如何教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与探索。教师要研究如何运用教法,学生如何运用学法去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同时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认识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在集体备课时,老师一定要一起研究预设学生在学习此课文时由于一些什么因素,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哪种可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如很多课文学习完都要让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对于积极向上的体会,应该怎样让学生学习;对于有些学生谈了些不健康或不那么正确的体会,又应该怎样去指导他们等等。这样备课就较胸有成竹,做到运筹帷幄,不至于在课堂上遇到突发情况,一时不知所措而出现尴尬场面。
- 所有评论(0)